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海外僑訊
中加藝術交流展在廣東嶺南美術館開展
2018年03月30日16:28  來源:南方日報

“異境·融合——一帶一路中加藝術交流展”在嶺南美術館開展

  彰顯“架上繪畫”魅力 展示兩國藝術風採

  文/圖:林玉清

  由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辦的“異境·融合——一帶一路中加藝術交流展”於3月23日在嶺南美術館開展。展覽展出了近60件架上繪畫作品。作品分別來自中國的10位藝術家和加拿大的9位藝術家。市民通過展覽,可以感受到不同地域的藝術家對當下現實的不同感受與認知。展覽將展至4月8日。

  展現中加藝術風貌

  對於東莞市民來說,在莞舉辦的關於加拿大藝術的活動相對較少。“異境·融合——一帶一路中加藝術交流展”便是一個很好的切入口,可以幫助市民加深對加拿大藝術的認識。

  本次展覽邀請了郭潤文、孫洪敏、羅必武、陳向兵、陳子君、葉向明、王卓、謝郴安、邁克爾·簡森、馮玉薇、孫昌茵、鄭霞娟、香儂·麥克·馬納斯等19位中加藝術家參展。這些藝術家來自於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個性與成長經歷。他們把自己對外界的觀察融入到創作當中。這些作品也成為一個個小窗口,讓市民感受到中加兩地、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和獨特性。

2/4《希望小鎮》由移居加拿大的藝術家鄭霞娟所創,畫中反映了藝術家的個性與經歷。

《希望小鎮》由移居加拿大的藝術家鄭霞娟所創,畫中反映了藝術家的個性與經歷。

  加拿大地廣人稀,氣候寒冷的北部有著大片風光獨特的荒野。上個世紀初,一些喜愛曠野之美的加拿大藝術家便組成了“七人小組”,用大膽、夸張的手法表現這些自然風光,由此開創出一種與歐洲傳統畫風不同的繪畫模式。參加本次展覽的加拿大藝術家邁克爾·簡森正是“七人小組”畫派新一代代表性畫家,曾得到“七人小組”的成員卡森指導並力推。從邁克爾·簡森的作品《生命充滿陽光》《巴黎,光影之城》《提高認識》《全球城市》中,可以看到,邁克爾·簡森在沿襲了這些鮮明風格的同時,也將這些技法擴展到城市景觀當中。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在中國集郵總公司發行的題為《東西方藝術精品》的郵票集中,邁克爾·簡森的作品被收錄其中。他也因此成為了第一位被中國集郵總公司發行郵票的加拿大畫家。而同場參展的加拿大華裔藝術家孫昌茵、馮玉薇夫婦曾共同創作了巨幅油畫《百年華工血淚路》。這幅耗費這對伉儷一年多時間的巨作被加拿大郵政局制作為國家紀念郵票。

  正如展覽策展人、深圳大學美術館館長陳向兵所說,這是一場跨越時代與地域的藝術對話。通過作品的展示,人們能在空間中搭起一座有待解讀的中西方藝術間關於再現與經驗的橋梁。

越來越多藝術家在創作中不會追求“寫實”。圖為葉向明的《湘西勞子庄》。

越來越多藝術家在創作中不會追求“寫實”。圖為葉向明的《湘西勞子庄》。

  作品契合“異境融合”主題

  “‘架上繪畫’還能持續多久?”一直是美術界人士熱烈討論的話題之一。所謂“架上繪畫”,其實是一種手工繪畫藝術,是區別於當下的行為藝術、裝置藝術等形式的平面藝術。傳統的架上繪畫受到攝影、攝像的圖像藝術的猛烈沖擊,不少藝術家開始探討其出路。在這個過程中,“求真”已經不會是大多數藝術家所追求的藝術理念。

  本次展覽展出的所有作品都契合了“異境融合”這一主題,充滿著藝術家對現實與夢幻的思考。加拿大藝術家香儂·麥克·馬納斯以春天為主題,創作了三幅組畫,用色絢麗大膽,畫面富有生機,但畫面當中並沒有出現森林、草原、野花等具體物象,意境非常虛幻迷離。在陳向兵的作品《原野》中,深淺不一的褐色塊狀與枯枝般的線條便構成了藝術家眼中的原野景象。同樣以原野為背景的作品還有王卓所創作的《凝滯的空氣》。王卓展出的三幅作品均是風光照,而且貼近現實的場景。在他看來,畫面雖然表面無人,但建筑、木圍欄這些物件,都隱含著人的氣息和遺留的痕跡。“無人”是藝術作品所應該具有的一種“似與不似”、“若有若無”的特質。

加拿大華裔藝術家孫昌茵用不同尋常的角度去創作熟悉的事物。

加拿大華裔藝術家孫昌茵用不同尋常的角度去創作熟悉的事物。


(責編:宗哲、任雨諾(實習生))

本欄目所有內容,包括文字、圖片、視頻等系轉載,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立場,並非用作商業用途,僅為傳遞更多信息,如果您認為轉載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刪除相關內容。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