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游客春節期間在南京花燈市場觀燈賞景。
谷昌旺攝(人民圖片)
端午節時,外國游客與浙江義烏當地居民一起包粽子。
龔獻明攝(人民圖片)
來自博茲瓦納的留學生春節期間在北京體驗剪紙。
新華社記者李 欣攝
春節、中秋、端午等傳統節日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來中國過節,中國節日已成為入境游的新亮點。
老外愛上中國節
今年春節,中國旅游的一大亮點就是有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選擇到中國過節,感受濃郁而熱烈的傳統中國年味兒。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華清宮、法門寺等西安的主要景區春節假期接待了大量外國游客。來自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韓國等地的200多位外國游客受邀登西安城牆,與中國人一起感受年俗。英國游客約翰操著略顯生硬的中文說:“能在春節期間游西安太幸運了,中國的春節太美了!我愛中國,也特別喜歡西安的春節。”
來自葡萄牙、美國、英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60多名外國游客春節期間在寧波市奉化區尚田鎮鳴雁村,與當地民眾一起參與寫春聯、剪春花、舞龍、打年糕等活動,體驗了一把地道的浙江農村春節。看的是舞龍表演,品的是黃內糕,將磨黃豆、打年糕、剪窗花等中國傳統年俗一一試過,來自印度的安妮娜連連夸贊:“中國年,太棒啦!”
外國游客不僅喜歡過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端午節等中國其他的傳統佳節對他們也有著濃厚的吸引力。有統計說美國人最喜歡中國的兩個節日,一個是春節,一個是中秋節。他們喜歡春節的熱鬧,喜歡中秋節那令人垂涎欲滴的月餅和中秋節的美麗傳說。
50多名來自加拿大的游客去年在中國高鐵上感受了中秋節。他們品嘗著列車員送來的月餅,聆聽著列車長用英語講解著月餅的文化內涵:“今天中秋,天上月圓人間團圓,是中國人用月餅寄托團圓,祝願家人幸福的日子……”加拿大游客明白了中秋節的意義,紛紛拿起手機拍照紀念,感受著中華節日文化的魅力。
中國節有啥魅力
近年來,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持續擴大,中國節日益受到外國游客的歡迎,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願意來體驗中國節慶。中國節為什麼受到外國游客如此的喜愛?
中國旅游研究院國際所所長蔣依依告訴記者,中國節日以各種形式的活動為載體,以中華文化與中國形象為內核,所體現出的親和力、感染力成為外國游客赴華過節的重要原因。以旅游方式到中國參與各種節慶活動,是外國游客體驗中國節日最好的途徑。比如春節期間,中國各地迥然不同、疊彩紛呈的巡游、燈會、廟會等民俗活動、特色餐飲等對外國游客有著強烈吸引力。各種民俗所體現的萬象更新、闔家團圓的價值觀,更能夠讓外國游客感受到美美與共、和而不同等中華文化精髓以及朝氣蓬勃的發展面貌。
以色列導游埃蘭·科恩曾對媒體說,他在中國生活了兩年,這段經歷讓他對春節有著特別的感受。中國文化對他來說特別有吸引力,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中國文化對於和諧、和平、合作、融合的內涵有著獨到的理解。一到過年,中國人都會回家與家人團聚。記得在上海時,整座城市就像是一座空城,一下子安靜了下來。中國人和猶太人都非常重視家庭和睦和諧。
中青旅遨游網首席品牌官徐曉磊說,中國節日之所以吸引外國游客,除了中國節日具有歷史文化積澱悠久、表達形式豐富多彩的特點外,更重要的是,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投射轉化為文化軟實力,讓外國游客不由自主地被吸引,節慶成為其中的一個催化劑。比如,今年在來華外國游客群體裡流行英語春聯,其文化內涵就比一般的包餃子習俗更讓外國游客感興趣。
中國節提升入境游
中國節日已成為入境游的亮點。中國對於外國游客的核心吸引力在於文化資源。去年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世界旅游業競爭力報告2017》顯示:在參與排名對比的136個經濟體中,中國的綜合排名為第15位。其中,中國的文化資源全球排名第1位,顯示了中國文化旅游資源在全球的領先優勢。
中國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員李創新博士分析說,目前中國對入境游客的核心吸引力依然是資源吸引力。30多年來中國入境游面對外國游客主要是各種講解,講解的重點不是悠久歷史就是秀麗山川。在便利旅行服務和更佳旅行體驗成為當前國際旅游市場主流需求的大背景下,這一傳統發展理念亟待創新。
李創新建議,結構優化與品質升級應作為新時期入境旅游發展的根本導向,重視對傳統旅游資源的挖掘,更加重視對體驗式、生活型、創新性、主題式旅游產品的策劃與深度開發,特別是足以吸引入境游客重復消費的休閑度假產品,向入境游客展現更加貼近真實生活的現實中國。中國節日就是讓外國游客體驗中國文化、中國人生活的最佳載體之一。中國節日涉及的旅游產品應豐富拓展體驗內容、改進完善硬件設施、提質升級軟件服務,讓外國游客在過節的歡樂氛圍中,收獲更加美好與真實的旅游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