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歷的" />
中國農歷的大年初三,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ROM)裡洋溢著濃郁的中國年的喜慶氣氛。由大多倫多中華文化中心和安大略皇家博物館共同舉辦的“歡樂春節”活動,聚焦中國文化藝術。圖為孩子們正在學習疊紙。
王燕雲攝
薛文強的最遠回家過年路
從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回到家鄉中國福建福清,阿根廷華人、進出口商會會長薛文強完成了一次“最遠的旅行”。中國和阿根廷相隔兩萬余公裡,但再長的距離也難阻中國人想回家過年的心。
坐飛機2個半小時抵達聖保羅,再飛行16個小時到多哈,繼續飛行8個小時前往廣州,再飛1個半小時到福州,最后還要乘車幾個小時才能到家,薛文強的回家路至少需要兩天兩夜。
能夠回家,再遠也不覺得辛苦。來阿根廷后10多年沒有回家,薛文強最清楚想家的滋味。1999年11月,薛文強和妻子來到阿根廷,做過裝修工、在超市幫過忙、經歷過生意上的失敗……那些年,回家的機票對他們而言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薛文強坦言,剛到阿根廷的前幾年,“過年是最讓人難過的時候”。他還清楚地記得第一年在阿根廷的“年夜飯”吃的是牛肉湯配面包,吃完又去超市幫忙理貨了。
那時的網絡通信還不發達,又舍不得打長途電話,每次有朋友從國內過來,父母從老家捎來的花生米和地瓜條總是讓薛文強淚流滿面。
在海外辛苦打拼10多年,薛文強的生意越做越好,在布宜諾斯艾利斯11區擁有好幾家規模很大的批發超市,進出口商品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后來每一個春節都越過越好,回家過年也成了我奮斗的動力。”
離回家大約一個月的時候,薛文強就開始准備給家人朋友的禮物。蜂膠、玫瑰精油、橄欖油、奶粉……薛文強的行李箱內塞滿了阿根廷特產。“現在國內什麼也不缺,這些就是我們在海外的一些心意。”
雖然回家過年,薛文強還是把他在阿根廷的超市裝點得喜氣洋洋的。“打掃除塵、張燈結彩,中國人的習俗到哪裡都改不了。”
薛文強說,如今阿根廷的華人數量越來越多,即使不回家過年也不會那麼冷清了。阿根廷的春節氛圍也越來越濃,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中國春節廟會每年都會吸引幾十萬游客,春節已經不僅僅是華人社區的節日了。
薛文強回家過年的另一個感受就是中國的變化。家鄉附近通高鐵了,村裡樓房越蓋越漂亮,連老母親也會用微信視頻了……
“身在海外,我更加為中國的日新月異感到自豪。”薛文強說。
英國學校裡的一堂春節課
在英國生活多年的曹先生最近成了“明星家長”,因為他給兒子班裡幾十個英國學生上了一堂備受歡迎的中國春節課。
曹先生5歲的兒子在倫敦一家公立學校上學前班。春節前夕,曹先生接到學校的電子郵件,得知學校最近的教學主題是“中國新年和龍”。
“考慮到孩子是班上唯一的華裔,我立刻作出決定,要去給班上的孩子們上一堂春節課。”曹先生說。他和學校老師溝通想法,校方表示非常歡迎。
班上30個孩子年齡都在5歲左右,幾乎都是在倫敦出生長大的孩子。當老師告訴他們曹先生要給大家聊聊中國人怎麼過春節后,不少孩子爭著說他們學過十二生肖。
感覺到孩子們對動物的喜愛,曹先生決定從生肖文化講起。“為什麼這條狗是紅色的,我們平時能見到紅色的小狗嗎?”孩子們紛紛搖頭。老師在旁邊笑著啟發:“還記得我跟你們說過,中國人到了農歷新年,就會用紅色的紙寫春聯、剪窗花嗎?紅色可是很吉利的顏色呀。”剛說完,一個孩子就舉手表示理解:“這就和聖誕老人穿著紅袍來給我送禮物是一樣的。”
討論完“紅色小狗”后,曹先生接著介紹凶猛的野獸——“年”。孩子們張大嘴巴聽完中國人驅趕“年”的傳說。
“這些孩子的小腦瓜裡擠滿了各種西方神話故事裡的怪獸,我猜這一次,他們肯定記住了一個中國版的怪獸‘年’。”曹先生說。緊接著,他又講述了十二生肖的由來及其代表的不同性格特征。
到了分享春節讀物的時間,孩子們對書中講述的春節民俗食品興致盎然。曹先生向小“吃貨”們一一解釋年糕、餃子、炒面……
一堂課即將結束,曹先生和老師一起用互聯網搜索到3D版中國地圖,向孩子們直觀展示中國的樣貌。他希望英國小朋友知道,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有不同特色,是一個很值得孩子們今后去看看的地方。
“這不是我第一次給英國當地人介紹和普及中國文化,我要給他們講原汁原味的春節文化是什麼樣的,中國是怎樣的一個國家,讓西方人對中國有客觀的認識。”曹先生說。
一名華僑廚師的跨國“戲曲春晚”
房間裡回蕩著京韻京腔,電腦屏幕上禮花綻放——時差兩個半小時,從印度到中國,在互聯網的聯通下,一場別開生面的跨國“戲曲春晚”正在上演。
梁小清是一個網絡聊天室的室主,也是這場“盛世迎春”戲曲晚會的策劃組織者。不過,在印度孟買,他還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身份:喜達屋集團印度地區中餐及亞洲餐行政總廚。
“久居異國,海外華僑華人的心裡都有著一份鄉愁。從小受家庭影響,我的鄉愁藏在京戲裡,”梁小清說,“上班時間在廚房煎炒烹炸,下班后進聊天室聽戲會友,我就這麼過了好多年。”
當地時間2月10日,晚會開始。第一部分:現代京劇。伴著字正腔圓、有板有眼的《紅燈記》唱段,梁小清的故事在記者面前徐徐展開。
早在1983年,年僅21歲的梁小清就在北京市舉辦的一次烹飪大賽中獲得金牌,此后曾先后到泰國、美國、秘魯、澳大利亞等國交流工作。2000年,他來到印度,一待就是18年。
“那時印度人對中餐了解很少,我向當地人展示、推廣真正的中餐文化,並結合當地飲食特點改造中餐,讓更多印度人有機會吃到中餐。”其間,梁小清在印度飲食界收獲多項榮譽,包括奪得由《印度時報》舉辦的“時報美食大獎”、接受印度美食家賽格維電視專訪、被編入《印度最佳廚師名人錄》等。
隨著事業上升,鄉愁日濃。在此背景下,梁小清通過網絡和國內一幫戲迷朋友發起成立了戲曲聊天室。
不知不覺間,晚會進行了兩個小時,聊天室裡的戲迷觀眾增加到700多人。梁小清說:“中餐是我的事業,京戲是我的鄉愁。樹高千丈不忘根,佳節來臨,我想這是每一名海外華僑華人的心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