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16年7月27日,孟昭文(中)在美國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演講。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據美國僑報網報道,當地時間1月13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州長選舉的政見公開辯論會在南加州大學舉行,6位民調領先的州長候選人,包括華裔候選人江俊輝,均發表政見,展開辯論。然而,在當天近3000人的座位席上,鮮見華人。對此,有資深義工提醒,如果華人社區自己的候選人不能代表華人利益,不一定是華人的代言人,那麼,華人支持候選人時就不會再像以往那樣隻認華人臉。
參政熱情漸增高
近年來,海外華人開始廣泛關注政治活動,參政議政的熱情和積極性逐漸增高,華人參選成功的例子也越來越多地見諸報端。
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等歐美國家,華人移民歷史比較久,在融入當地社會方面不斷取得進展。他們熟悉當地社會環境,文化教育水平比較高,參政議政意識也較強。
“作為選民,我會參加每次選舉投票,以行使手中一票的權利,我還會號召我的家裡人去投票。有的孩子小,還沒有投票權,但我經常跟他們講,到了歲數后一定去投票。”紐約河北同鄉會會長董曄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華人在美國還是個少數群體,華人參與投票是關心當地政治的表現,而不是有公民的身份,卻隻能聽其他族裔公民選舉出來的官員的意見。“我們要發出自己的聲音。”美國波士頓市近郊的牛頓中文學校校長夏銘近幾年在該校推動和組織過牛頓市市長、市議員和市學校委員會委員的競選辯論。在接受本報採訪時他說:“我們非常興奮和驕傲,那次選舉誕生了牛頓市首位華裔,也是首位亞裔學校委員會委員。”
在韓國,“華人參加選舉活動的意願也越來越明確,已經不像過去那樣隻管悶著聲兒去掙錢,做自己的事兒。” 韓國華文教育促進會會長張瀾政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現在有些議員選舉時都會找華僑社團的負責人去聯系選民。
在華人移民歷史較短的國家,華人的參政議政意識則有待提高。“華僑華人來塞浦路斯的時間非常短, 最長的也就30多年,而且能獲得護照、有選舉權的人數非常有限,因此對選舉的參與度很低,目前還沒有參與黨派或從政的華人。”中塞文化藝術教育中心主席韓梅梅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她此前在塞浦路斯媒體上曾呼吁華人積極參與選舉投票,並闡明訴求,為華人發聲。
選人更要重政見
毛裡求斯教育界人士丘金蓮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她曾在該國2014年大選中分配到第一選區,負責管理投票箱和計票工作,該選區有兩位華人參選國會議員席位。“身為計票員,大選的結果不是我能左右的,但華裔候選人的選票每增加一張,我的心中就多一份喜悅。”當地有名的組織“印度之聲”號召選民,在大選中不要看哪個黨派而要選“自己人”,印裔候選人的選票也因此領先。丘金蓮由此思考,華人在以后大選中,是否也可以首先投“自己人”一票呢?
“如果有華裔候選人,首選當然是華裔。”當華人的利益受損時,他們方便發聲,去找政府交涉,這是一個優點。但董曄表示,候選人的政見、理念以及能否為華人服務,成為更大的考慮因素。他們會把華裔和其他族裔候選人進行比較,看誰是真正為居民做事、真正有利於社區的人。“我們支持誰,不單純看族裔身份,即不完全局限在華人。”他以紐約州華裔國會議員孟昭文為例,孟昭文學法律出身,懂得如何提案,更重要的是,她能夠在議會中跟人進行辯論,這幾年關於華人的提案也在國會中得到通過,總體來說政績不錯。同樣得到華人選民支持的,還有紐約法拉盛地區市議員顧雅明,2017年他成功實現第三次連任。
“如果他是華裔,華人會感到很親切,有自豪感,因此會鼓勵和支持他。”張瀾政表示,如果不是華裔,則要先了解他的執政理念,特別是對華裔和對少數族裔的保護部分,這是華裔投票時首先要看重的地方。“如果你是個種族主義者,那大家都會反對的。”
華人聲音更響亮
“隨著祖國越來越強大,華人的自尊心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訴求增強,因此他們理直氣壯地走上了選舉和被選舉的第一線。”張瀾政表示,華僑華人的參與感就越來越強了。夏銘認為,這有助於華裔群體得到更多的關注,提升影響力和社會地位,並對社會資源進行更公平的分配。
董曄則認為華人取得公民身份,並經一段時間融入到主流社會后,懂得怎樣去參與,語言上的障礙也得到了克服,這是參政議政的“門檻”。未來華人參政議政要實力過硬,才能為華人群體發出“最強音”,而真誠為華人服務的候選人會得到選民的持續支持,否則就會被淘汰。
參與政治活動不僅有入黨、投票等,還可以在其他方面表達政治訴求,或者提供服務。“在上周大選前,我們將有關推動在塞華文教育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訴求與倡議書遞交給了現任總統,也是下任總統候選人。”韓梅梅表示,有些華人聽說后積極響應,希望可以為信函簽名以示支持。
目前,塞浦路斯中文學校周六的課程是完全免費面向華僑華人子女的,上課場地則由市政廳提供,這項目是得到了歐盟“支持第三世界國家移民融入基金”的支持。而能被納入該基金,韓梅梅說,“這與我們多年來帶動華僑華人積極融入當地社會,參與市政廳的各項活動是分不開的”。
在其倡議書中,韓梅梅提出,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大好前景下,中塞經濟合作急需雙語人才,他們願意配合政府,進行中小學漢語的推廣,並對政府相關部門及企事業單位的漢語培訓工作提供支持。
正如《華僑華人藍皮書:華僑華人研究報告(2017)》所說,華僑華人的參政熱情和政治表現,不僅能增強在住在國生活發展的自信,擁有更多的話語權,而且有助於搭建同祖(籍)國的友誼橋梁,助推兩國關系良性發展。
“廣大華僑華人既希望中國好,也希望住在國好。兩國關系保持融洽,這是他們的共同願望。”張瀾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