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 /> 華人博物館講述動人故事--存留史料文物 展示奮斗歷程 -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
華人博物館講述動人故事--存留史料文物 展示奮斗歷程
2017年12月27日11: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博物

  圖為符樹波(右)將錢幣和郵票贈捐予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
  來源: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據馬來西亞《中國報》近日報道,馬來西亞文冬兩廣義山管理委員會提出,再建一座文物館,以收藏更多歷史文物,讓后輩進一步了解大馬華人發展歷史。

  華人義山是由馬來西亞華人民間團體管理的墳地或公塚。馬來西亞交通部長拿督斯裡廖中萊指出,華人在百多年前來到大馬,成立了各地的義山。義山是一個博物館,如文冬兩廣義山,就見証了文冬百余年的發展歷史。

  兩廣義山管委會主席黃源指出,該義山興建的兩層文物館已完成,目前正在等待消防水管系統的安裝,預計在華人農歷新年前可完成。

  

  華人博物館漸增多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海內外華僑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等已有近50家,海外則有8個國家建立了20座華人博物館。此外,不斷有新的展現華僑華人歷史的各類博物館在建立,例如加拿大南京同鄉會正在籌建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加拿大館、慰安婦館等加拿大亞洲二戰史實博物館。

  海外華人博物館往往設在華僑華人聚居區,以保存遺留史料文物等方式,珍藏並復原華僑華人不同尋常的經歷和回憶。“在漫漫歷史長河中,華僑華人實現了從櫛風沐雨、自強不息,到落地生根、枝繁葉茂的華麗轉身。”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館長黃紀凱曾表示,博物館的歷史已超過兩千年,其社會角色已轉變為社會公眾感知歷史、體驗文化的公共文化傳播機構。

  “我覺得博物館在史料的珍藏和展覽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山大學中文系研究生、廣東省博物館的志願講解員譚欽允,最近的講解涉及到華僑的僑批銀信等內容。在接受本報採訪時,他說,僑批和銀信是百年來華僑華人在外打拼和奮斗的歷史見証者,同時也是每一個體命運沉浮的見証者。“在這裡你能夠觸摸到歷史的溫度,觸摸到每一個個體生命的體溫,還能夠感受到他們那一段波瀾壯闊的故事。”

  “如果說文物是博物館的心臟的話,那麼博物館的靈魂,那就是教育,這反映為文物背后的故事。”廣東華僑博物館志願者講解員魏智華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歸國尋根的華僑華人在聽他講解時,特別專注,反應也很強烈。“因為他們從先輩們那裡已經聽說了,也感受到了身處海外的那種游子之情以及對於家鄉的熱愛。”

  展現歷史 尋求認同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道,馬來西亞最大的華人社團組織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正在建設的華人博物館,是民間設立的最大規模的博物館。該館主席吳德芳日前表示,博物館目前處於最后的內部裝修階段,估計明年2月會舉行預展,3月正式對外開放。他說,博物館成立的目的就是要保存和宣傳600多年來當地華僑華人在馬來西亞發展過程中的貢獻,華人與其他友族和睦相處、共建國家的歷史。

  “華人博物館正式開放后,有機會我和家人一定會去看的。”馬來西亞華人林克光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對於華人博物館來說,“正確記錄華人怎樣從中國來到馬來西亞,記錄華人在英殖民時代一直到馬來西亞獨立時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華人如何奮斗使得我們這一代過上安定的生活,是最重要的。” 對於華人子弟來說,這意味著不忘祖先。參觀博物館的人,如游客,也能通過博物館的展覽,了解到馬來西亞是靠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這三大民族的奮斗和努力才誕生的。

  “海外華人建立博物館,是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的反映和結果。”黃紀凱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華人對馬來西亞,無論是早期開發還是現在經濟社會的進步,曾經做過巨大的貢獻,目前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博物館對於華人保持民族性,對於馬來西亞多元文化的互建、交流、融合、發展都是有好處的。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特聘教授陳志明在《博物館、文化遺產與華僑華人研究》一文中表示,海外華人博物館,強調的不僅僅是移民史,還有移入與開拓史以及華人的落地生根及其對居住國的貢獻。他們重視他們在居住國的歷史,華人博物館的存在象征了華人的認同。

  多種手段 提高效果

  黃紀凱表示,建設一個博物館可能面臨許多問題。如資金問題,不管博物館規模是大是小﹔其次是文物的搜集﹔再者是展覽所反映出來的文化,當地人是不是都認可。

  12月11日,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獲得收藏家符樹波捐贈“馬新早期珍貴錢幣和郵票”。吳德芳說,博物館一直在物色和收集有關馬來西亞早期流通的貨幣,因此這次捐贈具有非凡意義。符樹波則希望能拋磚引玉,吸引更多收藏家進行贈捐,豐富博物館的內容。

  談到美國著名華人活動家方李邦琴在舊金山唐人街籌建海外第一座抗日戰爭紀念館時,韓國華文教育促進會會長張瀾政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這為華人爭了一口氣。華文學校的學生通過參觀該博物館,能了解中國抗戰的歷史和作用。該館籌建過程中得到了華人在資金和展品上的支持和捐贈。“這是海外華人得道多助、眾籌的結果,也是中國富強起來后在海外的一種表現。”未來可以考慮建雕像的形式,如“慰安婦”雕像,華僑華人參與抗戰的雕像等,“我覺得這是見效快、影響大、用錢少的一個辦法。”

  至於展覽效果,在英國學習和生活的林慧鈐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博物館最重要的是某族群跟觀眾溝通的一個渠道,是連接時空的東西。”因此博物館怎麼調動觀眾進入要講述的歷史、情境和文化裡,從而獲得較為直觀和准確的印象,是比較重要的。她結合自己參觀和調研的經歷,認為荷蘭阿姆斯特丹關於安妮·法蘭克的博物館在讓觀眾產生代入感這方面做得比較好。博物館通過與《安妮日記》的內容進行對應,從細節設置入手,讓觀眾身臨其境,體會安妮在躲避期間那種謹小慎微的生活場景。這或許可以為華人博物館的展示提供一些借鑒。


版权所有: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 技术支持:人民网 京ICP备09065697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08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