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致力探尋和宣傳普及二戰亞洲戰場史實、尤其是侵華日軍731部隊罪行史料的多倫多大學博士生王馨荷(Alissa Wang),在2017年底獲得加拿大中國專業人士協會頒授的年度“青年成就獎”。目前攻讀政治科學博士學位的王馨荷,正在與多倫多亞洲二戰史實維護會、哈爾濱731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合作,准備建立一個關於731問題的網上數據庫。 中新社記者 余瑞冬 攝
“在小學到中學的課堂裡,對二戰亞洲戰場的歷史幾乎沒有提及。”5歲時隨父母移民加拿大、現為多倫多大學博士生的王馨荷(Alissa Wang)對中新社記者說。
由於一直致力探尋和宣傳普及二戰亞洲戰場史實,王馨荷最近獲得了加拿大中國專業人士協會頒授的年度“青年成就獎”。
王馨荷回憶說,上小學時,自己在老師帶領下參觀猶太人養老院,了解到猶太人遭遇的大屠殺。但關於二戰,學校課程一直側重歐洲戰場,很少涉及亞洲戰場的內容。上大學后,她到多倫多亞洲二戰史實維護會(簡稱“史維會”)實習,開始接觸到關於二戰亞洲戰場的大量資料。攻讀國際關系專業的她開始了對731部隊史料的研究。
令她吃驚的是,戰后法庭對德國的人體試驗進行了審判,而對日本731部隊的所作所為竟隻字未提。
王馨荷來到華盛頓的美國國家檔案館,從解密文件中收集了二戰期間日本細菌戰研究的相關資料,也了解了當年美國與日本之間的“交易”。“這些檔案非常清晰地記錄了那些‘內幕’。”王馨荷說,“即使在此之前已有許多人挖掘過這些資料,但我看到原文時仍感到像是親歷了那段歷史。”
圖為2017年12月,史維會主席王裕佳(左)及行政總監劉美玲在大多倫多地區一場紀念南京大屠殺80周年的社區活動中,向民眾介紹亞太和平紀念館及教育中心籌建情況。 中新社記者 余瑞冬 攝
她也來到中國哈爾濱,踏訪731部隊遺址,對這個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從事生物戰、細菌戰和人體實驗相關研究的工廠進行深入研究。
今年是南京大屠殺80周年。多倫多所在的加拿大安大略省在約兩個月前通過“設立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的動議,成為首個設立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的西方國家省份。但記者近日在多倫多的高校內隨機採訪校園內一些師生時,大多數受訪者表示,並不了解南京大屠殺,對二戰亞洲戰場史實也知之甚少。
多倫多史維會主席、本職為醫生的王裕佳回憶說,20年前自己創立史維會時,在多倫多社區中大約僅有不到2%的人了解二戰亞洲戰場歷史。
“我們用了十多年時間說服教育局官員和教育工作者。”史維會行政總監劉美玲說,在安大略省的中學,過去講述二戰亞洲戰場歷史的課程數為零,而現在則有11科。
史維會計劃在多倫多建立一座亞太和平紀念館及教育中心,目前已為紀念館買下館址。整個建設工程預算需1000萬加元,已在北美地區籌措到400萬加元,但余下600萬的缺口仍是巨大挑戰。“這是歷史給我們的使命。”王裕佳說。
“這個紀念館要做成一個真正有用的地方,而不是一個很堂皇的大樓。”劉美玲說,這裡首先要能全面呈現二戰亞洲戰場的史實,成為一個史料中心﹔更要讓下一代不隻看到過去發生了什麼,更能在這裡思考自己能做什麼,思考人性的黑暗與光輝。
“如果年輕人不了解、也沒有興趣認識歷史的話,建再大再好的博物館也沒有意義。”王裕佳表示,很欣慰能看到過去大約5年時間中,一批年輕人開始“接棒”,投身到史維會的工作中。
史維會目前在5所大學擁有分會。王馨荷曾是史維會多倫多大學分會的負責人。如今,正在攻讀政治學博士學位的王馨荷,與史維會、哈爾濱731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合作,准備建立一個關於731問題的網上數據庫。她說,由於需要進行大量檔案的錄入、翻譯、整理等工作,建成數據庫大約需5至10年時間。
今年12月13日,王馨荷參加了在安省省議會舉行的首次南京大屠殺紀念活動。她在發言中說,這裡的年輕人正在承接學習和傳播二戰亞洲戰場史實的責任。
“下一步我的研究內容應該不只是731部隊或亞洲戰場。我會更多地關注戰后國際法是如何處理二戰歷史問題的。”王馨荷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