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17年1月28日,意大利羅馬華僑華人慶祝農歷春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近日,意大利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華僑華人的身影已經遍布意大利,僅米蘭一座城市中就分布有1.9萬名中國人,其中,每5個人裡就有1個人經商。意大利當地媒體感嘆:“曾經他們帶著一顆勇敢的心,赤手空拳來到意大利闖天下。而如今,在意大利扎下根的他們,開始為意大利年輕一代提供飯碗。”
不僅在意大利,越來越多的華僑華人在海外從事各種職業,在當地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力。海外華僑華人從初到異國時艱難地融入當地社會,到逐漸能夠為自己正名,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
篳路藍縷 以啟山林
本月,國際時尚品牌古馳發布了2018年早春系列廣告大片,在這組大片中,出現了一張並非明星的中國面孔。這位“素人”名叫周芬霞,來自中國浙江,在羅馬華僑華人分布最密集的街區經營著一家名叫“杭州飯店”的中餐廳。她店裡的常客、古馳的創作總監亞歷山卓·米開理認為她有獨特的個人魅力,邀請她出演這組名為“羅馬狂想曲”的主題形象大片。
華人老板娘被國際大牌挖掘為模特的故事看似偶然,其實不然。華僑華人的身影已經遍布意大利,但他們初到意大利時,卻經歷了異常的艱辛。
上世紀80年代中期,較早的一批中國人來到意大利時,隻能做擦洗盤子或踩縫紉機之類的粗活,沒日沒夜工作近10年后,才能攢夠本錢做點小買賣。為了更好地生存,這些創業者拼命延長營業時間,總是從天色未亮一直工作到深夜。
經過多年的奮斗,他們在提高了自己的生活品質、提升了自身經濟地位的同時,也成為了推動意大利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不僅僅是在意大利,近年來,世界各地都出現了華僑華人奮斗的身影。全球僑創聯盟會長辛洪軍在接受本報採訪時回憶道,他初到美國時,經濟非常緊張,同時,略帶山東腔的英語使他在與別人溝通交流時非常吃力。為了適應美國社會,他抓住一切機會練習英語口語,曾經頻繁地在紐約的地鐵上和哈勒姆黑人區的黑人朋友們交流﹔為了盡快攢錢,他一人打幾份工,最艱難的時候甚至睡過地板。經過幾年的艱苦奮斗,他終於實現了事業的發展,在美國社會站穩了腳跟。也逐漸有余力回報社會、參與社區建設。
辛洪軍說,在美國的華僑華人中,很多人早期有和他類似的經歷。但在多年的奮斗之后,華僑華人群體在美國社會已經擁有了舉足輕重的經濟及政治影響力。多位華裔已經在美擔任國會議員、聯邦法官等要職,許多家華僑華人企業及公司已經發展成為上市公司或大型私人企業,在一些好的學區、富人區裡,隨處可見年輕的華裔面孔。
背靠祖(籍)國 勤勉打拼
海外華僑華人能取得如今的成就,與中華民族勤勉勞作的優良傳統是分不開的。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可以作為佐証:早年間走在歐洲的大街上,本地人開的店鋪總是下午3、4點就關門了,凌晨還在營業的一定是華僑華人經營的店鋪。
“華人有勤勞智慧的基因,雖然大部分人是白手起家,但是用不了幾年時間,就會在美國穩定下來,搬到好的學區、社區,一步一步地建立自己的事業。”辛洪軍說。
菲律賓華商經貿聯合會會長蔡鴻語在總結菲律賓當地華僑華人奮斗史時也表示,華人移民來到菲律賓后,憑著一股愛拼敢贏的精神和中華民族勤勞勇敢的優良傳統,如今已經成為了菲律賓社會的中堅分子。
除了自身的因素外,華僑華人在海外的發展也與祖(籍)國的發展息息相關,中國的發展為海外華僑華人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新西蘭河南同鄉會長汪浦軍在接受本報採訪時分析稱,海外華僑華人的發展歷程當中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依靠著強大的祖國。在新西蘭,大部分華商所從事的生意都與中國有關,例如進出口、教育、金融、旅游等等。
近年來,中國所提出的新的倡議和發展方向,也不斷地為海外華僑華人提供新的商機。作為生活在“一帶一路”參與國的華人,蔡鴻語認為,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菲律賓的華僑華人能夠在這一過程中尋找到自己的發展機會,“‘一帶一路’改變了我們以前的一些觀點,也改變了以家族為主的管理方式,我們的工作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這為我們今后的發展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蔡鴻語說。
回饋當地 構建橋梁
華僑華人在海外的發展,為當地創造了就業機會,同時,他們也在積極地為當地的社會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蔡鴻語介紹說,多年來,菲律賓華僑華人在經營事業的同時,為菲律賓當地做出了許多的貢獻,最為典型的是“華社三寶”:義診、消防和農村校舍。在每個星期天,一些華僑華人社團會在馬尼拉義診中心等地為菲律賓當地民眾免費看病贈藥。另一方面,華社組建了自己的消防隊,每次大火發生時,都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與此同時,菲律賓華僑華人已為菲律賓各地捐建了上萬所農村學校。華僑華人的這些舉動得到了菲律賓政府和全國人民的肯定與贊揚,也提升了華僑華人在當地的地位和影響力。
辛洪軍也表示,華僑華人在事業步入正軌之后,都在積極地參與社區建設,努力地融入主流社會,在當地參政議政。同時,他們也不忘回報祖(籍)國,例如為祖(籍)國招才引智、回國投資興業、做國內各地的海外顧問、為各級政府建言獻策等等。
“我們(在美華僑華人)要做中美之間的民間交流使者、溝通的橋梁,在美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辛洪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