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悼念活動上,中國留荷學生朗誦《和平宣言》。
80年前,南京城破,血流成河。這一場國殤,讓12月13日從此成為了中華兒女心口上的一道疤,這疤又深又長,以至每每提起,便隱隱作痛。這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傷痛,也是整個人類的傷痕記憶。
201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南京隆重舉行。與此同時,全球400多個海外華僑華人社團也在世界各地舉行悼念活動。為了讓世界知曉真相,反思歷史,珍愛和平,中華兒女一直在努力,其中也包括海外學子。
“我隻遺憾沒有做得更好”
12月13日,加拿大安大略省居民舉辦了多場紀念活動,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
時針撥回至10月26日,加拿大安大略省議會通過把每年12月13日設為“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紀念日”的66號動議。
去年12月,黃素梅議員向安大略省議會提交了第79號《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紀念日法案》。小馮(化名)那時正在多倫多讀高中,15歲的他是個土生土長的南京人。去找朋友玩時,店裡櫃台上的一張紙勾起了他濃濃的鄉情。紙上用中英文雙語寫著:“我們(下面簽名的安大略省居民)敦促安大略省議會通過79號法案,宣布12月13日為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紀念日,並授權教育部長向公立學校提供幫助和資源對學生進行有關南京大屠殺歷史的教育。”他拿起筆就簽下了自己的名字,心裡想著“要讓更多人知道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自己簽完后,小馮還呼吁大家來簽名。“店裡有新客人上門,我就上前去呼吁簽名。”回到學校,他發現學校的學長也在發簽名表,“雖然我簽過了,但我要了表格,帶給我的同學們簽。”
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讀書的楊羊(化名)是個20出頭的青年,回想起當時大家齊心協力的場景,覺得“燃爆了”。“整個華人圈都在動員,我的朋友圈也被簽名的事情刷屏了。”學校、餐廳、超市都擺放著一沓簽名請願書,還放有統一郵寄的回收箱,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領取簽名請願書的點位。
“能在多倫多親身經歷這個歷史時刻,很激動。”陳雪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多倫多留學,30多歲的她笑稱自己是大齡留學生。有一天,她看到有人發微博宣傳簽名活動,便跑去周邊的華人超市領簽名表。“當時覺得這事肯定要支持啊。”陳雪說,“加拿大有‘陣亡將士紀念日’,每年會舉行紀念活動。我希望,“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紀念日”也能這樣。讓安省的人都知道南京大屠殺,讓世界了解“當年在南京曾經發生了什麼,珍愛和平。”
不論是15歲的小馮,還是20多的楊羊,亦或是而立之年的陳雪,他們都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情並非微不足道。他們為真相與和平發聲,令很多學子感動。說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小馮的語氣嚴肅起來。“我隻遺憾沒讓更多人知道,我做得還不夠好。”
“這些事,我們得帶著他們”
當地時間12月12日下午,荷蘭海牙議會國際新聞中心,警報聲響徹大廳,荷蘭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悼念活動正在這裡舉行。
“我們邀請荷蘭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和我們一起辦這場紀念活動。”主辦方荷蘭廣東華商總會會長鐘麟昌說,“孩子們很積極。”紀念活動中,學聯代表敬獻花圈並集體朗誦《和平宣言》。“他們平時要上課,現在又正值期末考試,挺忙的。但是孩子們都很配合,從荷蘭各地趕來,在現場反復練習。”鐘麟昌說。
說起這次紀念活動,鐘麟昌慨嘆道:“對歷史和民族的守護,需要代代傳承下去。我們要帶著年輕人去做這些事,告訴他們歷史的真相,再由他們告訴下一代。”
美國、俄羅斯、德國、澳大利亞……在世界各地舉辦的南京大屠殺悼念活動中,都可見當地中國學生學者的身影。
身在海外的中國學子以實際行動,緬懷先烈,勇敢發聲,傳遞和平。他們有的拍攝紀錄短片對話歷史,有的在學校舉辦史料展還原歷史,有的走上講台講述歷史。在現實生活中、在互聯網上,他們都自覺擔當起民族責任和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