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這個字由‘草’‘人’‘木’三部分組成,意味著人在草木之間。人要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也" /> 柯鬆軒:用西方聽得懂的語言為中醫揚名 -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海外僑訊
柯鬆軒:用西方聽得懂的語言為中醫揚名
2017年12月06日11:4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茶’這個字由‘草’‘人’‘木’三部分組成,意味著人在草木之間。人要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也是中醫的哲學——講究整體觀,要把人作為一個整體來治療。”柯鬆軒教授以茶為喻談起中醫的哲理。

  柯鬆軒是英國密德薩斯大學教授、英國中醫學會創辦人。他第一個將中醫課程引入英國高等教育,並獲得政府承認。他還力推針灸進入英國醫療體系。日前,他的事跡入選了2017“世界華人文明交流互鑒經典案例”。

  1986年,已在廣州中醫藥大學任教數年的柯鬆軒獲得出國學習機會。他首站來到倫敦大學,緊接著又赴密德薩斯大學,一邊深造一邊授課。彼時,英國很少有從中國來的大夫傳授中醫知識,更少有人能用英文解釋清楚中醫理論。因此,他受到醫學界的關注。

  “為什麼生病了不是治病,而是在身上扎針、喝苦藥水?”“為什麼拔火罐看上去像宗教儀式?”在英國,柯鬆軒經常被問及類似問題。這也讓他思考,究竟應該如何向西方人介紹中醫。

  “中醫不是神秘的巫術,也不是治療百病的神丹妙藥。我們要讓西方人正確看待中醫,讓中醫發展變得更加科學化。”柯鬆軒回憶,他到英國的最初十年裡,每天都面臨著很大挑戰。他時常獨自一人挑燈夜戰,備課、准備講義、寫論文、做研究,隻為第二天去面對更多人的質疑。

  “中醫在海外傳播最大的困境是治好了病卻拿不出証據來,這些年我一直在做臨床研究和觀察,統計實際資料和數據,用西方人聽得懂的語言為中醫揚名。”他說。

  “中醫有著幾千年歷史,擁有獨特的智慧。我希望和更多人一起分享這種智慧。”1997年,在柯鬆軒的推動下,他所任教的密德薩斯大學開辦了以中國中醫藥高校為模式的全科中醫課程,這是英國第一個由政府批准、資助並承認學歷的中醫本科學科,為歐洲首創。兩年之后,柯鬆軒又創辦了密德薩斯大學附屬中醫學院(現名“愛生德中醫院”),並擔任院長。

  令柯鬆軒欣慰的是,30多年間,中醫文化正逐漸被西方民眾所接受。在英國,中醫診所也從寥寥無幾變得尋常可見。而柯鬆軒自己,則憑著精湛的醫術,獲得了越來越多患者的信任。找他看病的人當中,不乏政要名流。

  “西方民眾接受中醫,並不意味著中醫被西方政府和主流醫學界接受。”柯鬆軒心裡清楚,當下中醫在海外的傳播仍是“小荷才露尖尖角”,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他開始著手一個新的計劃。

  今年6月,由柯鬆軒擔任總策劃和總制片人的紀錄片《世界中醫》舉行了開機儀式。柯鬆軒介紹,這部片子將用英文講解,以探索和發現的方式講述中醫故事。“我希望通過這部片子回答三個問題:中醫是什麼?中醫能看病嗎?中醫為什麼能看病?”

  “中醫的故事隻講給自己聽是沒有用的,我們要在中西醫的碰撞中互相學習、借鑒。”柯鬆軒說,作為一個海外中醫人,既要學習老祖宗留下的傳統智慧,也要接受新的理念,用更加包容開放的心態,向全世界弘揚中醫。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