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舊金山唐人街 資料圖片
據《非洲時報》報道,近日,南非約翰內斯堡唐人街上的中華牌樓(南)主體工程已經完工。報道稱,此前施工曾因電線問題耽誤進度,牌樓籌建委員會向當地華人社區發出號召,希望同胞聚力完成南牌樓建設。在華僑華人的鼎力支持下,如今南排樓的亮相指日可待。
舊時,唐人街作為華僑華人生活的聚居地,在異鄉為華人提供了熟悉的生活空間。如今,大大小小的“唐人街”已經遍布世界各地,這些華埠或“還是熟悉的街巷”,或“舊貌換新顏”,但其中不變的是海外華僑華人對故土的熱愛和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堅守。
“鄉音不改”的異域故土
“我住在六大道,每周都會去位於八大道的布魯克林唐人街。那裡基本都是華僑華人在居住,店鋪裡會賣一些中國的食物和生活用品。”在美國生活多年的林旻說,“除了距離近,更重要的是到那能夠看到熟悉的漢字和熟悉的面孔。來到唐人街,聽到操著福州話的老鄉在市場裡的叫賣聲,就會有滿滿的熟悉感和歸屬感。”
從東南亞到大洋洲,從歐洲到美國,幾乎在世界各地,我們都能看到豎著牌樓的唐人街或者中國城。對不少海外華僑華人來說,家鄉在遠方,而在異鄉,觸手可及的“故土”就是唐人街了。
“愛中國,就好像一個人愛自己的雙親一樣,對他來說中國是一個群眾社會,而不是一個國家——一個由相同的信仰和相同風俗的人們所組成的群眾社會。”這是林語堂在小說《唐人街》中對主人公馮老二的描述。過去,唐人街是中國新移民踏入居住國的橋頭堡,在唐人街裡不僅能找到住房,享受便捷的中文服務,而且還可能通過室友、同鄉會等找到工作。唐人街人氣興旺,並保留著中華文化的傳統風俗。而那些歷史悠久的唐人街,不僅是“移民門戶”,更見証了一代又一代華人的奮斗和貢獻。
“舊金山的唐人街總是非常的繁忙,這裡遍地是帶有中國元素的雜貨店、飯店、理發店。”全美山東同鄉會聯合總會會長彭壽臣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說,“而我更看重的是唐人街的‘昨天’。現在,在唐人街一些狹小擁擠的公寓裡還能見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來美的‘老僑’,這裡的風雲變幻是華僑華人在海外打拼的一個歷史縮影。”
大刀闊斧地撕去“印記”
“唐人街有它自己獨到的‘煙火氣’,也正是這種‘煙火氣’煥發出的生機與活力,使得唐人街相較於歐洲其他精致到令人乏味的街區顯得有‘人情味’。”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訪問學者陳啟陽評價道。
然而,近年來,世界各地歷史悠久的唐人街裡頻頻出現“老年留守、青年遷出、新移民不再涌入”的景象。
據澳大利亞媒體日前報道,由於新生代不願接手父輩經營的傳統商鋪,伴隨著其他族裔買下產業或做生意,有著近200年歷史的悉尼唐人街可能會漸漸成為過去式。
而這些年,在美國紐約曼哈頓的唐人街上,許多華人開的舊店鋪紛紛關張,建筑物也在慢慢拆除,取而代之的是豪華旅館、小型畫廊和咖啡館。而唐人街上生活的人也在快速迭代。“這裡明顯老齡化,少了以往的人氣和活力。”32歲的華爾街分析員西蒙·陳曾在曼哈頓唐人街讀書,“我兒時的伙伴們,基本無人留在這個街區。”
城市改造者也是唐人街日益發生變化的幕后重要推手。據當地媒體報道,在北美和歐洲發達國家黃金地段的華埠,即便不被改造成高檔社區,也很可能被當地政府列入城市改造計劃的一部分,激發新的產業增長點。“在加拿大卡爾加裡中國城,為吸引商業投資,政府計劃在中心唐人街修建一幢30層的高樓,高度是周邊建筑的兩倍左右。這一破壞中國城風貌的規劃遭到當地華人的強烈反對,而在土地重建規劃申請中,市政府並沒有放棄,僅同意退一步,將高樓設計得具有東方特色。”
欣欣向榮的升級轉型
“唐人街還會一直存在下去,華僑華人長期在海外生存發展,唐人街不僅是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體現,近年來,中華文化與當地文化相結合而產生的新的文化形式也不斷涌現,這意味著華人已經很好地融入當地社會,更加包容地接受多元信息。”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副院長陳奕平說,“但是唐人街如何根據時代的要求轉型、煥發出新的生機,值得我們思考。”
陳奕平認為,隨著祖(籍)國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加上海外華人本土意識不斷增強,華人在保護自身生存發展空間和精神家園方面與當地政府能夠進行有效溝通。不少唐人街根據現代化理念的科學規劃也取得良好進展。
日前,悉尼市政府20年前在唐人街安設的大型光纖藝術展品——曾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倒挂的海碗”,時隔多年終於重歸“故裡”。悉尼市市長克羅芙·摩爾表示,該大型彩燈藝術品的回歸受到本土居民和游客的歡迎。“多彩別致的藝術品能回歸本地,讓人感到無比欣慰。”
“現在富裕起來的華人移民家庭和部分新移民,正向新興華人社區聚集。”紐約市亨特學院亞裔美國人研究和城市計劃專業教授彼得·孔指出,20年前隻有兩三家華人商店,而今規模和人氣不斷飆升的法拉盛街區有著“紐約第二唐人街”之稱,“這裡華人商鋪鱗次櫛比,尤其是溫州人的大型超市非常活躍。”
除了活躍的商業氛圍,唐人街的文化氛圍也日益濃厚。“現在,唐人街已經成為人們認識和了解中國文化的一扇窗口,促進了多元文化交流。有很多華僑華人藝術家會到唐人街的廣場上舉行義演,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個節目叫《美化唐人街》,由幾個華裔青年自導自演,他們每個星期都會出現在唐人街上,通過唱跳弘揚中華文化。”彭壽臣說,“而文化的繁榮使得唐人街越來越有代表性,生活在唐人街的華人越來越‘有底氣’,每到選舉季,競選者們就會到唐人街拜票,尋求支持。”
未來唐人街能否越走越遠?巴西華人協會常務副會長、聖保羅華星藝術團團長李青霞激動地說:“過去,巴西沒有一個‘拿得出手’的唐人街,但溫州同鄉會去年已向聖保羅市議會提出設立‘中國街’的申請。今年,在一條中華文化氛圍濃厚的街區裡,‘巴西中國文化美食節’成功舉辦,未來,我們將在那舉辦更多帶有中國元素的文化慶典活動,屬於巴西華僑華人的‘唐人街’正逐漸形成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