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公民、華人華僑國際活動的日益增多" /> 保障華人海外權益 中國正全球鋪開“保護網” -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海外僑訊
保障華人海外權益 中國正全球鋪開“保護網”
2017年09月30日13:22  

  隨著中國公民、華人華僑國際活動的日益增多,一張保障華人海外權益的“保護網”正全球鋪開。在遭受颶風侵襲的加勒比海島國多米尼克,就剛剛上演了這樣一幕驚心動魄的——“逆風”大撤離。

  差點被颶風“抹掉”的多米尼克

  當地時間9月25日20時(北京時間26日8時),因颶風受困於多米尼克的306名中國同胞乘坐渡船安全轉移至安提瓜和巴布達;加上22日已被轉移安置於此的158人,此次被困於多米尼克颶風災區的400余名中資企業員工和華僑華人,凡願意撤離者,都已獲得營救並被妥善安置。目前,救援隊正在落實下一步回國工作。

  多米尼克國位於東加勒比海向風群島東北部,東臨大西洋,西瀕加勒比海,從地球儀上看,剛好處在與中國國土相對的地球另一邊。對這個總面積754平方公裡、人口隻有7萬多的加勒比海島國而言,每年數次“造訪”的大西洋颶風是令人膽寒卻又無處可躲的災難。

  9月18日21時,五級颶風“艾爾瑪”剛剛過境,還沒喘過來氣的多米尼克又迎來了颶風“瑪麗亞”。時速高達260公裡的狂風帶來大浪和狂風暴雨,並引發洪水等災害。多米尼克全國人口中80%受災;截至26日,有至少30人在這場風災中遇難。根據聯合國機構統計的數據,多米尼克全國53家醫院和醫療中心全部斷水斷電,當地機場和港口全部被迫關閉,通訊中斷,全國約90%的房屋在狂風中失去了屋頂——其中就包括該國總理羅斯福·斯凱裡特的家。

  “我的房頂被吹跑了,我現在完全任憑颶風的擺布,我的房子已經被水淹了”,斯凱裡特在社交媒體上寫道。

  美國《紐約時報》報道稱,颶風給多米尼克帶來的破壞“難以置信”,這裡的醫院在颶風過后如同“戰場”;從英國《每日郵報》發布的航拍視頻中,全島幾乎看不到一座保存完好的建筑;而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辦公室發言人26日更是在日內瓦直白地說,這個小小的島國差一點就被颶風從地圖上給“抹掉”了。

  目前已經產生的“哈維”“艾爾瑪”“荷西”和“瑪利亞”等數場三級以上強度颶風,標志著今年的加勒比海地區迎來了近十年來最為暴虐的颶風季,而大西洋颶風季可能會一直延續到年底。此外,颶風過后,多米尼克當地正常的經濟、社會秩序已被摧毀殆盡,物資、飲食短缺,社會治安狀況呈現惡化趨勢;雨過天晴后,熾烈的熱帶高溫會使得動物的尸體快速腐爛,接下來瘟疫、疾病也會成為新的挑戰。

  就在這個距離中國國土非止萬裡之遙、危機四伏的小島上,還工作、生活著400多名中國同胞。

  “交通全部靠走,通訊全部靠吼”

  當地時間20日下午,在道路交通阻斷、通訊中斷的惡劣條件下,中國駐多使館工作人員終於與當地華人華僑和中資企業取得了聯系。

  “交通全部靠走,通訊全部靠吼。”駐多使館工作人員黃曉純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中資企業的負責人經常需要跋山涉水三四個小時到我們使館來了解情況,我們如果有什麼情況要通知的話也是要走三四個小時去他們的營地去查看有關的情況。”

  和很多房屋一樣,中國大使館的屋頂也已經被整個掀翻,二層天花板全部垮塌,一層天花板部分垮塌,大使官邸也全部被毀。

  包括大使盧坤在內,中國駐多大使館共有7人留守。很顯然,要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短時間內完成數百名同胞的撤離工作,這些人遠遠不夠。在中國外交部和商務部的協調指揮下,駐多使館指示,此次多米尼克中方人員撤離具體工作由在多承建工程的中國鐵建負責牽頭落實。與此同時,外交部立即啟動應急機制,部署駐多周邊國家使館採取措施,緊急協助在多同胞轉移。中國駐安提瓜和巴布達使館、駐巴巴多斯使館、駐特立尼達和多巴哥使館迅速在各自的駐在國展開安置准備與救援工作。

  一面無形的“保護網”,跨越太平洋,正迅速張開。

  救援行動中最困難的一項任務便是租船。多米尼克受災后,當地機場受損,飛機無法起降,救援物資和人員隻能靠船舶運輸。但目的地安提瓜和巴布達同樣在颶風“艾爾瑪”中受災嚴重,該國本身救援任務就很重,島上多數船隻都正用於本國救災。

  在中國使館、中資企業和華人華僑的共同努力下,借助安巴總理府、外交部等多部門的積極配合,僅僅用了12個小時,救援隊伍就完成了從起草協議到政府交涉再到通關手續、裝卸物資等一系列工作,終於從安巴租到一艘能搭乘270人的商業輪渡,並採購了水、方便面、蠟燭、面包、打火機等應急救援物資,順利趕赴多米尼克實施海上撤離。

  在首批撤離的158人中,有一對在多米尼克經營中餐館的夫婦,他們的孩子才剛剛出生20多天。盡管數年來的辛苦經營已化為身后的一片廢墟,但懷抱著安然無恙的嬰兒,踏上救援船隻的母親哽咽地說:“感謝祖國。”

  “潤物無聲”的關懷與支持

  網絡上,在多米尼克撤僑新聞的評論區裡,有網友說想到了不久前火遍全國電影院線的《戰狼2》,更有人提到2011年驚心動魄的“利比亞大撤僑”。事實上,緊急撤僑對一國的國家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都有著相當高的要求;包括撤僑在內的海外公民、僑民保護與幫助措施,也反過來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影響力與責任感。

  20年前的1997年,東歐國家阿爾巴尼亞發生動亂,暴徒公然劫掠了中國建筑公司在當地的工地。為了保護在阿中國工程技術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中國政府指示駐阿大使館:不惜一切代價,以最快的方式安全撤離中國在阿爾巴尼亞的公民。

  然而,當時的實際條件是,機場不能正常運行,無法空運;在阿爾巴尼亞毗鄰的亞得裡亞海附近,也沒有我們的船隻。盡管中國大使館向美國等西方國家尋求幫助,但對方並未作出回應。緊急時刻,希臘政府應中國大使的請求伸出了援助之手,派出軍艦將中國在阿人員接往希臘科孚島安置。

  11年前的2006年,東帝汶發生騷亂,危及當地華人的人身、財產安全。和以往歷次撤離行動中撤離人員通常需從陸路離開事發國家,再從第三國中轉乘機歸國不同。此次中國政府第一次包機直飛事發國家撤離人員。當年5月29日,外交部領事司領事保護處正式成立。這一年,也因諸多撤離海外人員事件以及領事保護處的正式成立,而被稱為中國“領事保護元年”。

  隨著國家實力與國際影響力的日益提升,中國老百姓的海外“安全網”打開地越來越快,保護地越來越好。

  其實,在保障中國公民海外權益方面,撤僑雖然轟轟烈烈,但畢竟還是發生在極端狀況下的少數案例。在大多數時候,來自祖國的關懷和支持未見得如此“金剛怒目”,卻更顯“潤物無聲”。

  26日午夜1時許,中國駐比利時使館領事部接到多名中國公民來電,稱大批中國游客滯留列日機場,無人問津。據了解,滯留中國游客共341名,原定25日上午在列日機場乘坐俄羅斯維姆航空公司航班回國。由於維姆航空破產倒閉,航班被臨時取消,這些中國游客已滯留十余小時。

  接到電話后,中國駐比使館對此高度重視,第一時間啟動應急機制。至26日中午,中國游客滯留問題便已得到妥善解決。中國駐比利時大使曲星當天親自前往機場,慰問送行首批改乘其他航空公司航班回國的中國游客。使館公使銜參贊陳棟則前往看望了部分暫時入住列日附近城市幾家酒店的人員。

  除了被困比利時的中國游客外,還有約500名中國人因同樣的原因滯留俄羅斯無法離境回國。經磋商,俄羅斯外交部同意延長中國旅游團在俄停留期限。中國駐俄羅斯使館同時發布相關提醒,為中國游客及相關旅行社打好赴俄“預防針”。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