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法國歐洲" />
據法國歐洲時報網報道,19世紀中期,第一批華人移民遠赴歐美尋求生計。此后,越來越多的華人不遠萬裡遠赴他鄉,各地的中國城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逐漸建立起來。
幾十年來,中國城不但讓華人有了家的感覺,也成為展現中國最美的名片。世界通過這裡更加了解中國,而西方食客也在這裡嘗到東方風味。
如今,隨著華人結構的改變,中國城似乎在一夜之間沒有了往日的風採。僅作為見証華僑歷史而存在,中國城不免被英媒形容為中國城之“魂”在不斷淡去。
中國城卡在“時光隧道”裡
近日,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報道稱,幾十年來,倫敦中國城的眾多餐館讓西方食客品嘗到了東方風味。然而在那些主打咕咾肉、點心的傳統餐廳之間,突然冒出了一些新店鋪,銷售著來自香港的雞蛋仔、冰淇淋筒,或銷售著抹茶冰淇淋以及日本風味的漢堡。
英國房地產公司沙夫茨伯裡首席執行官布裡安·比克爾對此表示:“如今中國城已經“有點卡在時光隧道裡了”。許多中餐館走的都是菜量大、利潤低的拼價格路線。這些餐館總是駐足不前,而顧客們卻有了變化,他們如今在尋找略為高端點的東西。如果他們還是老一套,我不知道未來會怎樣。”
中國節如雨后春筍
中國城逐漸走向衰落,但與之產生鮮明對比的是越來越多的中國節日在歐美流行起來,在世界各地舉辦的“中國文化節”“中國狂歡節”等各具特色的地方節日很大程度上增強了中國的影響力。每年中國傳統新年之際,規模逐年擴大的嘉年華彩裝大游行便體現著這種發展。
近日,名為“龍舞杜塞爾多夫”的中國節在德國杜塞爾多夫拉開帷幕。據悉,一年一度的杜塞爾多夫中國節如今已舉辦了7屆,每年吸引3萬多游客前來。
由於各類“中國節”太多,城市之間競爭激烈,同處德國北威州,距離相近的科隆、杜塞爾多夫和杜伊斯堡三個城市通過協商,決定發揮“集團優勢”,整合“中國節”。
第一屆聯合舉辦的中國節將於2018年在杜塞爾多夫舉辦,2019年在科隆舉辦,2020年則在杜伊斯堡舉辦,此后依次輪流舉辦,新的中國節號稱歐洲最大。德國各城市民眾紛紛表示,“中國節”讓自己變得更加了解和喜愛中國文化。
中國崛起改變的不僅是華人
從中國城到中國節,這是一個時代的進步。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由於文化與語言上的障礙,中國城的華人像是一個封閉的社團,在西方人眼中更像是一個難知究竟的謎。他們隻知道這些華人雖然吃苦耐勞,但處事謹慎低調。
如今,父母白手起家的艱辛變成了孩子在學校奮發努力的激勵,他們更加融入當地主流社會,他們的子女如今更多的是醫生、律師、高管。這雖然導致了中國城如今顯現出后繼無人的態勢,但新一代華人更能用自己的方式發出更加響亮的聲音。
他們開始關注並且積極參與政治。與父輩相比,這群年輕人擁有更高的起點,具備與當地民眾溝通交流的更強能力,因而能夠登上更加廣闊的舞台。此外,華人不再做“沉默的羔羊”,面對暴力與偏見,越來越多的華僑華人選擇為自身的安全與權利大聲吶喊。
同時,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開始頻頻收購歐美產業,讓深陷經濟危機的歐洲企業看到了光明。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前總統奧朗德等曾赴華謀商機,促成中國企業在歐洲的投資。可以說,中國的崛起正逐漸影響歐美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