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海外僑訊
海南“僑批”訴說“海絲”情
2017年08月30日13:58  

  “分別以后已有好幾年沒有見面,兒很是挂念,在外面各大小身體平安,工作照常,請父親不用挂念……二月十八日付港幣三十大元你應家之用……”

1

   資料圖:海南華僑老宅變國寶。

  記者今日走訪海南省檔案館,這裡收藏的一批從南洋寄回海南的“僑批”,見証了“海上絲綢之路”沿線華人華僑與家鄉之間緊密的人文交流。

  在福建、潮汕、海南等地方言中,“批”指的是“信”,僑批又被稱為“銀信”,是海外華僑通過民間機構匯寄回國的家書暨匯款,是一種信、匯合一的特殊郵傳載體,廣泛分布在福建、廣東及海南等僑鄉。

  記者了解到,海南“僑批”主要收藏於海南省檔案館、海南省博物館及民間收藏家手中。

  “僑批是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史料價值豐富,不僅反映了在海外的瓊僑心系家鄉、親人,艱苦創業、拼搏的歷史見証,更體現了人文情懷。每一封僑批中,都蘊含著燈光下手寫家書的溫情。”海南省檔案館調研員陳繼齊告訴記者。

  100多年前,一批又一批海南人到東南亞謀生。在海內外金融、郵政機構尚未建立或極不完善的情況下,華僑從海外往家裡匯款和寫信,隻能經由“水客”、“客頭”和一些民間僑批館來遞送。

  到民國期間,在國內外僑胞、僑眷較為集中的市、鎮開始對口設立接收、解付僑匯的固定機構,定點挂出牌號,經營僑匯業務。

  清朝光緒八年(1882年),瓊州第一家僑批局在海口設立。海口市是海南島國外僑批匯款轉遞的樞紐,大多數僑批都經過海口的僑批局轉到文昌、瓊海、萬寧等縣的僑批局或代理店。

  “海南省檔案館近年來征集到的300多件僑批,都來自於文昌民間收藏家。”陳繼齊告訴記者,海外瓊籍僑胞努力打拼、勤儉節約,一旦有點收入,他們首先想到的是把款物托帶給家鄉的雙親或妻兒,並通過僑批將自己在海外的生存狀況、奮斗歷程、海外局勢等告知家人。

  僑批還體現了僑胞對祖國、家鄉的拳拳赤子心。陳繼齊拿出一封印著“抗美援朝 保家衛國”專用章的僑批上,寫著“文昌邁眾市高坡村詹尊衛先生1000元”。“這是瓊籍華僑當時捐款的憑証。”陳繼齊說。

  1928年至1931年間,海口有泰昌隆、阜成豐、平民棧、益日隆等23家僑批局。在文昌、瓊海、瓊山、那大等城鎮都設匯駁批店,文昌、瓊海僑鄉尤為發達,各有40余家之多。到20世紀30年代末,海口的僑批局發展到55家,其中有些銀鋪、旅店、找換店兼營僑匯業務,這是海口僑批業的全盛時期。

  1950年8月,人民銀行海南分行對海口僑批局進行登記,有永源豐等41家,當時發給執照,准予繼續營業。1976年,僑批業完成歷史使命,並入銀行系統,由中國銀行接辦其業務。

  2013年,“僑批檔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研究民國歷史的海南師范大學教授張興吉說,僑批業是金融界的組成部分,僑批原本身隻有家書或匯款的功能,但其中的平民書法、書畫、信局戳記卻成為了華僑藝術的另一種展現。通過對僑批、僑批局的研究,對研究東南亞華僑史和海上絲綢之路也有重要意義。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