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鈞瑛,1958年出生於上海,是今年美國科學院當選的院士中唯一出生於中國大陸的科學家。她是世界細胞凋亡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細胞凋亡基因的發現者。
初到紐約生活難
當袁鈞英第一次從空中俯瞰紐約哈德遜灣時,紐約以及后來毀於“9·11”事件的雙子塔,這些和她后來研究了30多年的細胞一樣,都是陌生而神秘的。那是1982年的5月。
盡管哈佛大學還在放假,但袁鈞瑛的博士生導師保羅·帕德森教授仍親自去波士頓車站接她,並開車將她送到宿舍,還給她買了一盤盛著香蕉、蘋果的水果盤和一份蔬菜沙拉作午餐。她就靠那一盤水果撐了3天。
比蔬菜沙拉的挑戰要嚴峻得多的,是美國博士生的課程。在研究原創性文獻的過程中,袁鈞瑛注意到,此前的學者只是觀察到了細胞死亡,但並沒有人研究細胞死亡本身是怎麼發生的?為什麼在疾病中有的應該死亡的細胞沒有死亡,而有的不應該死亡的細胞卻死亡了?這促使袁鈞瑛把“細胞死亡的機理”作為科研主攻方向。
八年哈佛教授路
在哈佛沒有找到理想實驗室的袁鈞瑛來到了麻省理工學院鮑勃·霍維茨教授的實驗室,跟著他進入了細胞死亡研究領域。在哈佛和麻省理工這兩所世界一流的大學裡,她得到了最嚴格的科學訓練。在鮑勃領導的實驗室中,袁鈞瑛發現了線虫細胞的死亡基因,這是在所有的生物中發現的第一個控制細胞死亡的基因。
1989年,袁鈞瑛哈佛博士畢業后,正巧麻省總醫院要建一個心臟研究中心,他們聽說袁鈞瑛有志於人的細胞凋亡機理的研究,於是聘請她成立一個實驗室。
3年后,袁鈞瑛領導的實驗室就發表了兩篇重要的研究論文,其中一篇是《線虫的細胞死亡同源基因在調控哺乳動物細胞凋亡中的作用》。這一研究成果也引起了諾貝爾獎基金委員會的關注。當時,年僅35歲的她應邀去諾貝爾基金委員會的論壇作學術報告。
1996年,她成為哈佛醫學院的副教授。2000年升為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終身教授。僅僅8年,袁鈞瑛就從一名助理教授升為終身教職的正教授,並且成了哈佛醫學院第一位亞裔的女性正教授。
奉獻祖國促學術
2012年,袁鈞瑛接受中組部邀請,領銜組建了中國科學院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並出任中心主任。“我希望能把我們當初哈佛神經生物系的學習研究氛圍帶到這裡來,讓這些從世界上頂級實驗室來的年輕人能思維碰撞,激發出發明的火花。”她說。
“如果要讓我重新選擇一遍學術生涯,我還是會選擇研究生物醫學。因為做生物醫學領域的科學家實在太有趣了:你要發現一個別人沒有發現過的有趣的問題,然后自己來尋找最合理的答案。就像大自然在森林裡為人類預設了很多謎語,你先要在森林裡找到謎語,然后再全力以赴地尋求謎底。當你歷盡千辛萬苦走出森林時,謎底就在前方閃耀,而這個謎底可以幫助到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所有人。”袁鈞瑛說。
(據上海《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