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壁紙族
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一景
圖片來源:新華網
在中國跑了9個省
“什麼是中國?”這一困擾阿根廷人古斯塔沃·伍整整52年的問題,因為一次尋根之旅得以破解。
2015年秋,古斯塔沃回到父親出生的地方——廣東台山的一個小村庄。在那裡,他發現有些人跟他長得很像,突然產生了一種“家的感覺”,眼眶頓時濕潤了。
那一次,他在中國待了近兩個月,跑了9個省份、19座城市,中國的樣子在他眼裡慢慢清晰起來。
北上廣的人擠人、新疆的遼闊地域、四川的多民族習俗……多樣化的中國令他著迷。而中國人的友好也讓他倍感親切,“有時我向陌生人問個路,他就直接把我帶到了目的地”。
這樣的“中國”和他想象中的很不一樣。從小到大,“中國”對古斯塔沃有著不同的內涵。
懂事時,“中國”是自己奇怪的姓氏、家裡的中國字畫、鄰居投來的好奇眼神﹔少年時,“中國”是紐約的中國城、塞得滿滿當當的雜貨鋪以及父親埋在收銀台后的背影。
在與父親共同生活的16年間,古斯塔沃很少聽父親說起中國,父親也從未教過他一句中文。之后,由於父母感情破裂,母親帶著他從美國紐約來到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從此,中國離他越來越遠。
辦雜志介紹中國
不惑之年,帶著對“什麼是中國”的疑問,古斯塔沃找到了當年與父親一同抵達阿根廷的中國老友——一位生活拮據的畫家。從他那裡,古斯塔沃不僅學習了書法、國畫、象棋,甚至還參與翻譯了《道德經》。
“我把他看做爸爸的化身,他是我和爸爸之間的橋梁,同時也是我和中國文化之間的橋梁。”古斯塔沃回憶道。
2010年,出於對中國文化的喜愛和對了解中國的渴望,古斯塔沃與一名阿根廷漢學家及一名阿根廷記者,共同創辦了當地第一本介紹當代中國的西文季刊《當代》。
“最近十幾年來,中阿經貿合作飛速發展,想要了解中國的阿根廷人越來越多,其中就包括我。但當時,真正了解中國、可以講述中國故事的阿根廷人寥寥無幾。”古斯塔沃說。
為了拉近中阿之間的距離,古斯塔沃邀請出生在阿根廷的華人后代、當地的“中國通”、兩國文化交流的參與者等,通過《當代》這一刊物,從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全面介紹中國,為當地讀者打開一個了解中國的窗口,展現一個不帶偏見、不同於西方敘事的中國。
雜志創辦5年后,古斯塔沃才有機會來到中國。52年來的首次“擁抱”,讓他覺得“生命變得完整了”。
讓阿根廷人走近中國
“中國就像一面鏡子,我從中看到自己從哪裡來,為何成為現在的自己。”他動情地說。這也讓他再次堅定了自己的使命——讓遠在地球另一端的阿根廷同胞與自己一起走近中國、了解中國。
有了辦雜志的經驗,又有了用眼去觀察、用心去感受的親身體驗后,古斯塔沃決定把自己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理解寫成書,讓阿根廷這個“閱讀王國”的書架上多幾本有關中國的書。
“作為阿根廷人,我知道他們對中國文化的哪些方面最感興趣,比如星座話題。這看似膚淺,但阿根廷人就是喜歡,一本有關星座的暢銷書能比大文豪博爾赫斯的大作多賣出10倍。”古斯塔沃說。
於是,他寫了一本《中國雞年》,將星座與生肖結合起來,從阿根廷人喜聞樂見的星座角度解讀中國的五千年文化。另外,他還出版了兩本書:《關於中國,這些你都應該知道》講述的是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最近剛出版的《秋天的蝴蝶》則是一本自傳,寫自己和父親闊別20多年后的重逢。
他還有好幾個出書計劃:一本關於回國尋根的所見所聞,一本介紹中國少數民族文化,還有一本是中國旅游攻略。“比如說起陽朔,我會跟阿根廷人說,你得騎著自行車去逛,還可以跳到河裡游一圈。”
他沒有料到的是,他為加深中阿民眾之間相互了解所做的努力,竟讓一度緊張的父子關系緩和下來。“父親希望我們這一代人能完成他們那一代人沒能完成的使命。”
古斯塔沃明白,尋中國文化之“根”不易,讓中阿文化交流“開花結果”更難。“我現在每天要用10多個小時寫作,寫關於中國和阿根廷的故事。感覺怎麼寫也寫不完。”
(據新華社電 執筆記者:朱婉君 趙暉 參與記者:劉莉莉 倪瑞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