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奇於1980年開始在前西德首都波恩大學攻讀醫學,1988年獲博士學位。2008年,他成為明斯特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任分子精神病研究所主任。
十幾年來,他與德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托馬斯·蘇德霍夫多次合作,在自閉症、焦慮症、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疾病的分子發病機制研究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學好德語 融入當地
張衛奇當年留學的決心是,要做到有本事和全世界競爭,而不是在同胞面前夸耀。他堅持不投人所好,不找捷徑,憑著好奇心,努力融入。初到西德時,波恩的中國留學生用十個指頭就能數出來,處處都能感受到西德社會對中國的好奇心。
當時張衛奇和同學們才學了一年多的德語,就能不卑不亢用純正流利的德語回答德國人的各種問題,介紹中國的歷史和現狀,令很多德國人刮目相看。
德國人的友好和誠意以及無私的幫助,也讓張衛奇感到溫暖,這是德國給他上的第一堂課。“語言是心靈的窗戶。”隻有學好當地語言,別人才願意與你溝通,你才可能大顯身手。
尊重生命 心懷感恩
在張衛奇教授看來,很多人將醫學簡單地理解為治療疾病的技術,這並不全面,因為醫生對病人需要“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回想當年的開學典禮,醫學院院長的一段話令張衛奇記憶猶新:一個國家沒有火車、拖拉機,缺乏財富,也許會暫時落后,但不會影響國家的生存。如果一個國家沒有兢兢業業、遵守職責的醫生,那就是“人命關天”。
對於學醫的經歷,張衛奇教授深懷感恩之心:“它不僅僅讓我有機會、有能力去幫助別人,更讓我有機會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自己。醫生的經歷,讓我學會了對生靈的恭順,對命運的忍耐,對他人的謙遜。”
溝通中外 搭建橋梁
張衛奇籌劃寫一本書,介紹德國精神病醫療機構的演變史。德國人曾經也對精神病很避諱,而且德國社會對精神病的寬容度增高也是經歷了相當長的過程。就如現在中國還將精神病學科稱作心理醫學科,將精神病治療中心成為精神衛生中心。
他希望通過這樣一本書,將德國對於精神病研究、認識、治療及寬容的發展過程呈現出來,讓國內對精神疾病有更多了解。
他強調,精神疾病的治療基於一種分析法的思路,主要是以語言交流為基礎,構筑於對生命、社會和人文背景等的理解之上。當今主流精神病學科的主要理論和教義都由歐美人發展和編寫,深受歐美語言、社會風俗習慣、宗教背景等等的影響,所以中國人在採用這些理論和方法時需要結合我們的語言特點、人文特色等進行適當地改良。
基於他本人對中西的語言和文化都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希望能夠發揮這個優勢,起到一種橋梁作用,為中國的精神疾病的治療系統的健全出一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