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在亞洲是一個很普及的運動項目,可到了美國,它卻成了一個小眾運動項目,多在華人與亞裔的圈子裡得寵。這項運動不僅適合在美華人鍛煉身體,同時它也是許多華人社交、尋友的工具。當然,正因為羽毛球在亞裔人群中最普及,為此才有不少華裔羽毛球好手代表美國出征奧運會的比賽。 OCBC舉辦世界羽球積分賽。 羽球社交:通過運動結識朋友 已經研究生畢業兩年,在爾灣一家數據軟件公司從事數據處理工作的小邵則是將羽球運動作為自己的重要交友和生活方式。小邵表示:“從前在中國念大學的時候,從來沒有想過社交是需要多麼刻意和主動的事情,中國的大學都是4-6 個室友一起,從來都不缺少娛樂和說笑。初到美國念研究生的時候, 是在俄亥俄州立大學,那個時候也沒有覺得交友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畢竟先前就讀的學校中國人非常多,大家平時無論是選課,還是一起娛樂,也都是一呼百應的事情。從來不知道孤獨還有交不到朋友是什麼感覺。直到畢業之后,來到爾灣工作,雖說這裡中國人是不少的,生活和以往應該也不會差太多,但是工作了幾個月之后才發現,我竟然已經開始過上了公司公寓兩點一線的生活,更可怕的是:我發現周末的時光比工作日更難打發、甚至煎熬。於是我開始想各種辦法多多認識周圍的人。其實在這個過程中我嘗試了很多,比如通過微信添加爾灣周邊的活動群體,或者是加入UCI 學生們的活動,但都是嘗試了幾次就放棄了,一方面我已經不是學生了,和現在在校的學生們在時間安排的步調上總是不能達成一致,很多約出來大家一塊吃吃喝喝的群體去了幾次我就覺得沒有意思了。慢慢地,我開始思索自己的興趣,應該按照自己的興趣來發展社交,這樣才有趣有效。想來想去,我覺得羽球是既經濟實惠又健康的社交方式,最重要的,這是我曾經熱愛的運動。但是我唯一不確定的是,羽球這項在美國並不流行的運動,能找到可以一起打球的人嗎?” 之后的幾天,小邵開始搜索附近羽球館,距離她最近的就是橙縣的橙縣羽毛球俱樂部(OCBC)了。令她驚訝的是:竟然也有這麼多亞裔在這邊打球,偶爾也會有歐美人的面孔,而且這些球友看起來相當專業。這麼看來小邵反倒不是特別好意思直接上前搭訕,表示自己也在找球友,她就先在俱樂部找了一個羽球教練,每天晚上下班之后來上課。后來通過教練的關系,她逐漸結識了不少水平相當的學員,再后來不少球友發展成了飯友和日常的朋友。 張女士夫婦在球場陪女兒成長 住在亞凱迪亞市多年的張女士和先生每周工作日的固定時間和周末都會到聖蓋博羽球館與多年的球友們“共同打卡”。張女士說:“羽球運動是一項非常好的互動,在羽球場上,即使是陌生人也非常容易通過共同喜歡的運動而打成一片。因為羽球場入場通常不限時間,但是場地有限,大多數經常來打的人一般不會去包場,大家也都是比較隨意地看著別人可能打得累了需要休息的時候過去借場,但是不可小看這‘借場’,這是富有強大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的磁場,還有運動本身開放的態度。一句‘我們休息一下您來我們的場地打球吧!’或者‘我們這裡單打太浪費了,你們要不要加入我們的場地’等等,都是為喜歡運動、愛好熱絡的人打開的一道交友大門,現在女兒已經上小學了,我和先生每周末打羽球已經是日常的保留節目了。記得女兒還推在嬰兒車裡的時候,我也會帶上她,來‘參與’到球友們的運動中, 當然那時大多數時候都是我看著先生和球友們在場上揮汗,我在場外坐著幫他們計分,順便帶寶寶。現在女兒上小學了,以前她經常看著我們打球,現在我們也為她找了教練,一家人都有了共同的愛好。” 南加華裔走進奧運賽場 曾於2016年夏天作為美國國家隊羽球代表隊男子單打主力運動員的華裔選手舒之顥(Howard Shu)的母親在接受採訪中提到:“我們確是從舒之顥很小的時候就培養他接觸多項體育運動。因為我非常明白在美國長期生活,喜愛運動對於小孩子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基本上從小就比較好動、喜歡參與各種各樣的體育運動的小孩,相比比較好靜的小孩來說,更容易融入美國的社區,也更容易交到同齡的朋友,所以從他8 歲開始練習羽毛球。” 舒之顥的母親說:“與此同時我們也鼓勵他參與其他各種各樣的運動項目,多一些廣泛了解廣泛交友的方式。但是沒有想到的是,隨著年齡增長,他對羽球的熱愛越來越明顯,在羽球運動上投入的精力也是越來越多,甚至在他大學二年級的時候為了把握運動生涯的最佳時期而中斷學業,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專業的羽毛球訓練上。而事實也証明,他在羽球方面不僅是有熱情,更是有天賦的,能夠有機會在2016 年裡約奧運會代表美國國家隊參加如此重要的國際大賽,無論是對於他的運動生涯還是人生來說,都應該是富有色彩的一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