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雅娟是荷" /> 盧雅娟:在荷蘭用中文講故事 -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海外僑訊
盧雅娟:在荷蘭用中文講故事
2017年08月02日13:4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盧雅娟是荷蘭規模最大的中荷雙語報紙《華僑新天地》的副總編,出過三本長篇小說,擁有自己的投資公司。2016年,盧雅娟被評為溫州十大杰出青年,列席了全國兩會,成為政協最年輕的海外女性代表。

  因為獨處所以獨特

  2002年4月17日,盧雅娟的父親在從瑞安開車回溫州的104國道上,遭遇車禍而不幸身亡。那是她赴荷蘭留學前5個月。

  因為父親的突然離世,在不斷的追憶和反省中,早年和父親相處片段的分量變得厚重,成為了盧雅娟下半場人生的底色。

  從那時起,盧雅娟就過上把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般自律的生活。“我不逛街,買了衣服直接就走。七八年不看電視劇,熱門的電視劇基本上都不知道。”

  “我總覺得如今的社會太多干擾,太多的信息碎片,干擾著我們去深入了解哪怕一件事。人群並不就是人際,很多人只是在喧嘩中學會了喧嘩,在是非中染上了是非。所以適時退步,適時獨處,才是自愛自惜之道。”盧雅娟說。

  盧雅娟自言趣味寡淡,她在獨處時做的事非常單一,循環重復。但是她思維卻異常活躍新銳,且十分健談。她是《華僑新天地》的首席時評員,還開設了兩性問題專欄,大到國際局勢,小到夫妻矛盾,她見解獨到,觀點辛辣﹔她是新生代投資人,經常回國為民營企業家作講座,分析海外投資趨勢﹔她還出版過三本長篇小說,目前也兼顧編劇的工作。

  “慈悲要在當下”

  做公益是盧雅娟多年來的堅持。

  “我現在還不算有錢人,其實我們看待公益有一種誤解,認為那是有錢人要去做的事,那麼慈悲就成了財富的后續品。而需要幫助的人常常萬分迫切,譬如失學的孩子、病痛的傷者、失孤的老人,他們都不能再等。所以我覺得慈悲要在當下!”

  多年來盧雅娟堅持用配額制做公益,比如把收入的百分之幾拿去捐贈有需要的人,“哪怕一個人一個月隻掙1000塊,但是拿出50塊做公益也還是可行的。”

  “剛開始的時候我是想替我父親修更多的福報,我父親生前常常幫助別人,比如村裡有人因為經濟原因孩子要輟學,他就上門罵那家長一頓,再借錢給他把那孩子的學費交了。那些錢多半他也沒再拿回來。這些事,都是我爸爸過世后,那個家長來還錢我才知道的。我爸爸過世的時候,來還錢的人太多了。所以有些事我得做下去。”

  用寫作傳遞心聲

  2004年,盧雅娟把在荷蘭留學期間經歷的、目睹的或是聽說的故事記錄下來,完成了第一本小說《留學不留愛》。此后9年裡,她的另外兩部小說《愛過飄零》和《溫州情事》相繼出版。寫作,成了她排遣的方式,也機緣巧合成了日后的主要工作。

  大學畢業后,盧雅娟決定留在荷蘭。找到了當地一份總裁秘書的工作。不久,集團公司下屬的報社《華僑新天地》的中文編輯突然辭職回國,文筆不錯的她被調去幫忙,成了一名記者。如今,她是報社的副總編。

  學生時代的盧雅娟愛看日本懸疑、推理小說,希望45歲之后能做一個全職作家,寫偵探小說。

  “解孽”,是她談寫作時重復提到的詞,她想通過寫作這種方式,告訴同樣處於痛苦和不幸中的讀者:無論受到什麼打擊,都要說服自己走向豁達與幸福。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