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楊受成今年四月在“第十四屆中國慈善榜”中獲得“終身成就獎”。
圖為楊受成接受記者採訪
香港英皇集團主席楊受成的名字,在中國娛樂圈可謂如雷貫耳。他的旗下明星雲集,眾多商業大片都出自他手。不過,他卻並不希望隻用一個標簽定義自己。
從底層走來,最終在香港商界佔得一席之地,楊受成有的不止“娛樂”這一面——
他年過70,卻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用最新一代的蘋果手機,下載各種應用軟件,尤其愛玩微信。
他投資電影,卻愛看電視劇,《甄嬛傳》、《琅琊榜》等國產電視劇熱播那會兒,他和妻子天天在家追劇追到凌晨兩三點。不過,說起最愛,他毫不猶豫報出的還是《雍正王朝》和《漢武大帝》這兩部歷史大劇,甚至還曾到處請人幫忙引薦這兩部劇的導演。
和記者聊這些時,他坐在高檔酒店的會議室中,穿著考究,頭發一絲不亂﹔而就在前一天,他還站在剛剛竣工的新樓工地上,褲腿和鞋面上全是泥灰。
關於他的傳聞,形形色色,真真假假。他自己說:“我希望,認識我的人都能覺得,楊受成是一個好人。我要做到這樣,就覺得自己很成功。”
“中國的市場不得了”。
在北京長安街邊林立的高樓中,英皇集團中心大廈是一棟落成不久的新樓。這裡剛剛成為英皇集團的中國內陸地區總部。在過去的幾年間,這是楊受成最在意的項目。
“我平均一個月來一次。”之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每次來北京,無論行程多緊張,楊受成都會去大樓建設工地看看,哪怕只是站一會兒。選擇最好的設計師、最貴的建筑公司,他在這棟大樓上傾注了格外多的心血,因為它代表著他北上發展的堅定決心。
楊受成舉了一組簡單的數據:2010年,他在內地的投資佔總投資的20%﹔2020年,他要讓這個數字變成50%,甚至60%。“從今年開始,我一半的時間都會在北京。”
其實,早在1985年,楊受成就已邁開北上投資的腳步。不過,那時的他還很謹慎。“我最初來做的是很奇怪的行業——女裝的高跟鞋。”直到1993年,他才在北京賽特購物中心開了第一家鐘表店。
而如今,談起內地的發展前景,楊受成卻毫不猶豫地做出極為肯定的判斷:“中國是全世界機會最多的國家。我絕不會去美國,也絕不會去歐洲,我相信以后的商機一定在中國。”
這份越來越強的信心,來自楊受成作為商人的敏銳目光,也來自他感受到的就在身邊發生的變化。比如,在他熟悉的娛樂產業,因為內地市場的開放,香港藝人的收入從過去的幾百萬元上漲到如今的幾億元,“相差100倍”。
“現在整個世界都改變了,中國的市場不得了。”楊受成發現,最近10年,不用他召喚,越來越多香港的導演、演員開始自發地將工作室搬到北京、上海,甚至浙江橫店。“2000年那會兒,一些內地演員去香港,即使演配角,他們也很高興﹔而現在,都是香港的明星大腕主動來找內地演員合作。”
也正因此,這幾年,楊受成在內地的身影愈發活躍,他的投資遍布房地產、金融、零售、文化等眾多領域。
不過,楊受成在內地做的並不都是賺錢買賣。最近,建軍90周年獻禮電影《建軍大業》即將公映,楊受成的英皇集團就是投資方之一。在此之前的五六年間,他還先后參與投資了《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兩部電影。“這些片子不是商業片,在當年都不是賺大錢的。”楊受成說,就像許多演員即使沒有片酬也爭著要演這些片子,他選擇投資的原因隻有一個——“這是愛國的電影,能夠參與就很光榮。”
“我很樂意也很希望做一些電影,讓年輕人知道我們建國、建黨、建軍的歷史。”楊受成說:“因為這是我的祖國,我是特別有感情的。”
而這,正是誘人的機遇之外,楊受成堅定投資內地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工作是我最大的享受”
“其實,娛樂在英皇集團佔的分量很小。”無論是在香港,還是在內地,楊受成這個名字,讓人最先想到的總是“娛樂大亨”的名號。而事實上,他真正想建立的是一個以實業為基礎的商業王國。
最終的結果也是如此。如今,楊受成的產業涵蓋鐘表、珠寶、証券、地產、酒店等眾多領域,集團下屬的上市公司幾乎都以實業為主。
這份做實業的“執念”,很大一部分源自楊受成的童年烙印。1943年,他出生在父親開在香港上海街的一家鐘表店中。那時,香港還在日本的佔領之下,屈辱而貧寒的童年生活讓他很早就明白一個道理,隻有爭氣、努力,做出實實在在的事,才能受人尊重。
為此,楊受成一直將“爭氣”二字視為自己的座右銘。至今,他還津津樂道一個故事,那就是在他還是20多歲窮小子的時候,憑借一股毅力,連續幾天登門毛遂自薦,終於如願拿下歐米茄、勞力士等名表的代理權。他將此視為自己人生最大的一個成就,“沒有當初,就沒有之后的一切”。
多年之后,陰差陽錯進入娛樂行業,從最初對娛樂一無所知、“手中一個兵都沒有”,到最后做出香港最大的唱片公司、做成舉足輕重的娛樂巨鱷,“爭氣”同樣是楊受成最大的動力。“當時,聽別人在背后說我只是玩玩,我就很不高興,我不能讓別人覺得我做不到。”
因為要“爭氣”,於是,拼命做事成了楊受成一個改不掉的習慣。從20歲出頭到近60歲的40多年間,他每周工作6天,經常干到午夜1點多。“有些人覺得工作很痛苦,可是我很享受。”楊受成眨了眨眼,笑道:“我覺得一個男人有事業、有財富、有專注,那才有男人的魅力。”
如今,年過70,楊受成每天的行程還是以小時為單位,排滿了各種會議,而他樂此不疲。“在做這個採訪之前,我剛開完三個會,一會兒還有兩個。”說這話時,已經臨近晚上7點,但他神採奕奕的臉上完全看不出疲倦。而在此前接受採訪的兩個多小時中,他始終保持筆挺的坐姿,雙手交疊放在桌上,神情專注。
“工作是我最大的享受。”楊受成說,他給自己設定的退休年齡是“生命的最后一天”。
“最希望人家看我是慈善家”
生意之外,慈善是楊受成另一份經營多年的事業。早在20世紀70年代,剛剛在商界嶄露頭角,他就把相當一部分收入回饋社會。
幾十年來,楊受成先后成立了三個慈善基金會,多次入選“中華慈善獎”及“中國慈善榜年度十大慈善家”。今年4月,他還在“第十四屆(2017)中國慈善榜”中獲得“終身成就獎”殊榮。
助學、賑災、支持文體發展……隻要有需要,楊受成向來慷慨解囊。他說,自己從來不算一共捐了多少錢,“算出是個天文數字也沒用,更重要的是用心”。
最近十多年,楊受成將大部分心力投注於一個非常“冷門”的領域——臨終關懷。2006年,他向湖北省慈善總會捐贈500萬元,建立“湖北慈善英皇集團關愛孤寡老人基金”,並在武漢一家醫院建立“湖北慈善香港英皇關愛老人護養中心”,引入香港成熟的社工體系和臨終關懷經驗,開展孤寡老人善終服務。
此后,在河北、廣西等地,楊受成又資助興建多座善終服務中心。在這裡,許多彌留之際的“三無五保”老人能夠享受溫馨專業的護養,安詳而有尊嚴地走完生命最后的裡程。
楊受成去過每一所捐建的善終服務中心,和不少老人有過交流。“其實,一些老人躺在床上,隻有幾個月的生命,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也沒有機會再謝謝你。”而這,恰恰正是他願意做這份慈善的原因。
當初,一些內地養老院的負責人找到楊受成,請他幫忙,那時他才知道,人們往往都願意捐助孤兒院或是學校,培養代表著未來的年輕人,卻不是個個都樂意捐助臨終服務。因為,走到生命盡頭的老人,往往來不及說出感謝。
“我做慈善,不是希望別人永遠記得我是恩人。”楊受成說,他做慈善不想圖什麼,就想讓那些“空巢老人”有質量地度過生命的最后階段,體面地離開這個世界。在他看來,這種不求回報,才是真正的慈善。
如今,這份楊受成最為重視的慈善仍在繼續,他希望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充滿人情味的臨終關懷服務。
鐘表大王、娛樂大亨、商業巨子……楊受成的身上有很多標簽,而他說,“我最希望人家看我是一個慈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