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海外僑訊
黎榮福:38次飛越駝峰
2017年07月10日15: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1

 左圖為如今的黎榮福,右圖為約70年前黎榮福戎裝照。

黎榮福出生在廣東台山,現居住在美國。19歲那年,黎榮福應征入伍,成為了一名“飛虎隊”運輸機上的報務員,曾執行駝峰運輸任務38次。

  未及弱冠 遠渡重洋

  1938年,年僅15歲的黎榮福以一紙假移民身份來到了美國。黎榮福記得,當時他身上隻帶了15美元,便乘船離開了家鄉。他回憶說,他先抵達了西雅圖,又去了華盛頓,最后他在費城居住了下來,並開始學習英文。在費城,黎榮福一邊讀書,一邊試著找工作。但當時美國的經濟環境不好,根本找不到事情做。后來,黎榮福學到了些電工手藝,便在紐約的造船廠找到一份工作,協助船廠打造戰艦,時薪是1.78美元。

  年紀輕輕 應征入伍

  19歲那年,黎榮福應征入伍。他回憶,那些征召他入伍的人給他提供了一次考試機會,結果他被分配到了伊利諾伊州的一所軍校學做無線電報務員。畢業后,黎榮福便成為了美國第14航空隊第三戰斗物資航空中隊的一名航空無線電報務員。

  黎榮福與戰友們需要駕駛運輸機從印度起飛,越過喜馬拉雅山,把戰略物資運送到昆明,這在當時被稱為“駝峰航線”——喜馬拉雅山脈的一座座山峰被比喻為駝峰。黎榮福記得,當時有一段時間,他們往昆明運送的是騾子。

  “那時的滇緬公路還未修好,前線需要武器彈藥以及軍需物資。這些物資都需要用騾子來馱運。”黎榮福說。“我當時是飛機上的報務員,而且在整個飛行中隊,我是惟一的華人。”

  幾乎每次出任務都要與日本人的戰斗機周旋。為了躲避這些日本戰機,黎榮福與戰友不得不貼著山峰飛行,因日本戰機不敢距離山頭太近。

  “我總共執行了38次飛行任務,指揮官告訴我們,隻要飛行30次任務以上即可獲得勛章。”因在戰場上表現出色,黎榮福共獲得了4枚勛章。他說,每次執行任務都很危險。“因為日本戰斗機飛得太快了,而我軍的運輸機速度太慢。”黎榮福的任務是收發報,另外即是關注天氣的變化情況。

  黎榮福也負過傷,被日本人從飛機上發射的子彈劃傷過背部,不過傷得很輕,他當時也未向上級匯報。70余年過去了,黎榮福身上還有那次負傷留下的傷疤。

  時隔多年 難忘昆明

  戰爭結束后,黎榮福與戰友們都回到了美國,又各自回到了家。從進入中緬印戰區到離開中國,黎榮福做了近10個月的航空報務員。他說,那是他一生難忘的經歷。

  二戰結束后,沒有工作可做,所有戰時當兵打仗的人都回來了,船廠那時也停止造軍艦了。根據聯邦的軍人安置法案,黎榮福也獲得了一些政府的補貼,但生活依然很艱難。

  “戰爭是結束了,但是我自身條件不夠上大學。”黎榮福當時既沒錢又沒有任何技能,“沒辦法,我就去了中餐館,從刷盤子開始做起,我刷了三四年盤子,積攢了一點錢。我在洗盤子時也學了一些中國菜,然后自己開了一家中餐館。”

  “早年間,中餐很盛行,我們趕上了時機,用汗水換來了些錢。我們的女兒也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小女兒博士畢業,現在在蘭德智庫做研究員。”

  黎榮福對目前的生活很滿足,除了時常想著要去昆明看看,也就沒有其它奢求了。他感嘆道:“自從離開昆明后,70年來我從未返回過昆明。我很想回到那裡去,看看那裡發生的變化,可是一直沒有機會。我常常想起那段經歷,想到那裡的工廠、商家與民眾,他們應該比以前生活得好了吧。” (來源:美國僑報)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