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陶藝師阮蒙恩位於巴西庫尼亞的家,擁有良好視野。坐在客廳沙發上,眼前就是連綿起伏的曼齊蓋拉山脈。
早飯后,64歲的阮蒙恩通過老式卡帶錄音機播放90年代美國流行歌曲,坐到轉陶機前,制作一隻碗或一個花瓶,或是用化學原料調制瓷器上釉的顏色。累了,他就走到客廳看看落地窗外的綠色群山。
房間裡擺滿了各種陶器成品和半成品,他的部分作品會被送到城裡的工藝品之家出售。靠售出產品分成得到的錢,他一個人在這裡過著半隱居生活。
曼齊蓋拉地區有山、湖、河、海之妙,散布著許多獨具特色、靈氣十足的小城鎮,庫尼亞就是其中之一。
庫尼亞位於巴西第一大城市聖保羅和第二大城市裡約熱內盧之間,城市雖小,卻是聞名遐邇的“巴西陶都”。這裡生活著不少像阮蒙恩這樣的陶藝師或陶藝愛好者,陶藝是他們生活的全部,他們的家就是工作室,甚至也是商店,制成的作品就地銷售。
小城庫尼亞與陶瓷結緣是在40多年前。當時,有一群不同國籍的陶藝師四處尋找一個可以潛心創作之所。而庫尼亞原本就以出產陶鍋出名,這裡的黏土質量上乘,再加上當時的庫尼亞市政府也想招商引資,提升城市知名度,雙方一拍即合,市政府免費向外來藝術家提供土地。
隨著時光流逝,庫尼亞城裡的陶藝作坊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逐漸成為全巴西知名的陶都。開設在這裡的陶瓷工藝學院吸引了遠近地區的愛好者。
日裔陶藝師馬塞洛·東海是陶瓷工藝學院現任院長。他日前對新華社記者說,庫尼亞目前有23個知名作坊,許多人慕名而來學藝或購買作品。庫尼亞的陶藝師足不出戶,就可完成創作、交流和銷售等事務。
東海自己的作坊坐落在一條雅致的小街上。他的作品種類豐富,構圖干淨的荷花、蜻蜓陶盤和古朴雅致的茶具,散發出一股濃濃的東洋風。東海說,他本人雖然出生在巴西,但在日本學藝多年,因此作品風格非常日式。
東海作坊在當地名氣不小,許多外界的大客戶上門要求合作,進行批量的商業化生產,卻被他拒絕。東海的合伙人盧西亞妮·櫻田解釋:“我們隻會在本地銷售,我們來到庫尼亞享受的就是這份悠閑,創作自己喜歡的東西,掙的錢夠用就好。”
櫻田介紹,街坊四鄰都是陶藝師,大家閑暇時一起聊天、切磋技藝。“這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我們可不希望因為掙錢打亂這種緩慢的生活節奏。”她說。
阮蒙恩原本是一個事業有成的廣告人,但他早早就在庫尼亞提前過上了退休生活。
“40多年前,我在庫尼亞學過陶藝,但那時年輕,閑不下來。后來我在美國轉了一圈,到50歲出頭時決定回到巴西,”他說,“我覺得庫尼亞才應該是我生活的地方,因為在這裡我可以生活在陶藝世界裡。”
出生在香港的阮蒙恩9歲就來到巴西,隻會說幾句簡單的漢語。盡管如此,他在自己陶藝作品上的簽名始終是漢字“阮”。
他說,作為華人,他從小到大吃飯用的都是碗。與習慣用盤子的當地人不同,對碗的感情使他開始喜愛陶藝。直到現在,他制作最多的作品依然是各種碗。
“華人基因”讓阮蒙恩對青花瓷產生了特殊感情,他希望用現代陶藝手法燒出青花瓷。他的工作室內擺滿了小塊的試驗釉色陶塊。
然而,燒制出青花瓷中的白色始終是他的難題。他每天都在嘗試用不同的化學制劑調出能夠燒成白色的釉,但顏色總不盡如人意。
庫尼亞陶藝作坊集中,作品偏重藝術性。與其他地區手工作坊不同的是,這裡最早使用立體多層的高溫瓷窯。
東海說,這種高溫瓷窯是葡萄牙人奇特拉和她的朋友們從日本帶過來的,而追根溯源,日本的這項技藝則是在公元5世紀時從中國引入的。因此,對於“巴西陶都”的陶藝師們來說,去中國交流陶藝是他們最大的夢想。
阮蒙恩也有同樣的想法。他說:“我非常想去中國的景德鎮看看……我知道當年很多產品有很高超的技藝,那裡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