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殖民地時期算來,巴拿馬有500多年發展史。而據迄今可查的史料,華人來到巴拿馬已有163年。 如今的巴拿馬首都巴拿馬城包含有古城、老城和新城。在西班牙式樓群構成的斑駁古舊的老城一隅,唐人街佔了二三百米長的一席之地。 窄街之中,一棟兩層高、有著飛檐的中式建筑顯得與眾不同。一樓是一家燒臘店,上方則有四個大字:關帝寶殿。 沿右手邊的樓梯上去便是關帝廟。二龍戲珠的屏風后,廟堂香火甚旺。上懸“大漢千古”匾額與“澤及僑群”紅幅。四周牆上則繪有桃園結義、三英戰呂布等三國故事。 19世紀中葉,參與連通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兩洋鐵路建設的華工來到巴拿馬,亦帶來對關帝的信仰。1877年,多個客家僑社聯合組建了“人和會館“,並在1898年建成這座廟宇。廟內鐘、鼓上的銘文顯示,它們均是早年間產自廣州、香港等地。 記者造訪時,恰遇人和會館理監事會在這座百年廟堂中舉行換屆選舉。年逾九旬的老僑領郭偉明精神矍鑠。他介紹說,這座關帝廟是大家歡慶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日的場所,也維系著漂泊在外的游子們的心。 巴拿馬華僑華人中,約六七成來自廣東花縣。作為人和會館理事的麥杞佳也是其中之一。移居巴拿馬已約30年的他有著與其他很多鄉親相似的打拼史。他早年開雜貨鋪時還曾遭遇打劫,一顆子彈擦過后腦勺,至今瘡疤仍在。 麥杞佳說,別人怕苦怕危險,我們願意做,就能生存;別人不努力,我們努力了,生活就能過得好。如今,他不僅生意有聲有色,還擔任了巴拿馬華僑華人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將更多精力投入僑社工作中。 巴拿馬全國目前有約400萬人口。根據當地官方人士的習慣說法,現有約20萬華僑華人生活在這個中美洲國家。 隨著巴拿馬的發展,華僑華人需要在逼仄的老唐人街之外尋求更大發展。從老城一路向北,杜拉多(Dorado)已是目前巴拿馬最大的華人聚居區,被視作這裡新的唐人街。在這兒的中式茶樓,洋面孔的客人來喝早茶早已不足為奇。中巴宣布建交后,僑社的幾場大型慶祝活動也都在杜拉多舉行。 在杜拉多有一間中國文化中心。推門入內,隻見五星紅旗與中國紅燈籠高懸;櫃台上,來自中國的各類書籍、影視音樂光碟、文房四寶等一應俱全。室內一角則有茶台,清香四溢。文化中心的主人張雪雲正好穿著黃衣紅褲。她笑說:“這是中國的顏色。” 6年前,在丈夫的支持下,曾經營其他生意的張雪雲決定創辦中國文化中心,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中巴友誼。來巴拿馬已24年的她坦承,目前這裡的營收狀況並不理想。但她相信,中巴建交后,文化交流的需求定會大增,自己更有理由努力把這個中心堅持辦下去。 2004年,巴拿馬國會通過決議,為表彰華人對巴拿馬所作貢獻,依據有史可查的首批華人抵達巴拿馬的日期,將每年3月30日定為“華人日”。 2014年11月,巴拿馬國會通過第32號法例,提出成立中華民族委員會,巴國社會發展部部長擔任委員會主席,教育部部長、文化局局長等為副主席,6位華人代表任委員。次年5月,首屆中華民族委員會成員正式就職。有輿論認為,類似機構的設立,在海外國家中當屬首例。 中國駐巴拿馬貿易發展辦事處代表王衛華曾經表示,中華民族委員會的設立具有重要意義,反映了巴拿馬主流社會對旅巴華僑華人百余年來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所作貢獻的認可,也體現了華僑華人在巴政治社會地位的提高。 僑社朋友告訴記者,伴隨華僑華人在這個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都得天獨厚的國家的努力打拼和發展,如今,巴拿馬城已悄然出現“第三唐人街”。 作為巴拿馬中華民族委員會委員的溫國偉對中新社記者說,兩年多來,在不同場合,隻要有適合機會,自己都會向巴拿馬政要們講中國的故事,講這裡華僑華人的情感與心聲。他相信,中巴建交后,一定會有更多推動兩國關系發展的事情等著自己和這裡的華僑華人們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