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旅居菲律賓的福建省漳州龍海市角" />
1896年,旅居菲律賓的福建省漳州龍海市角美鎮流傳村村民郭有品創辦“天一批郊”的時候,或許不會想到百年之后,這些替海外華僑華人寄回國內的書信和匯款,會作為僑批檔案內容,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 由國家檔案局和印尼國家檔案館主辦、福建省檔案館協辦的“中印尼社會文化關系檔案展”20日在北京首都博物館展出。包括“天一”信局印章、黃芳頂僑批原件在內的近200件展品,展示出百年“海絲”緣和僑胞情。 隨著“天一”信局布局海外7個國家設24家收批信機構,建立起僑批的跨國網絡,福建的僑批業隨海上絲路日漸發達。鼎盛期,在新加坡、檳城、巴達維亞、萬隆、三寶垅、井裡汶、馬尼拉、曼谷、西貢、仰光等“海絲”沿線地區有400多家福建批信局。 經過批信局,海外華僑華人和家鄉建立緊密的情感紐帶。盡管隔著重洋,印尼壟川黃芳頂1940年在寄回福建漳州僑批中,與兄弟黃芳埭和父母商量購置田產和女兒婚姻等家事。 “諸多印尼華人祖籍地在福建,福建與印尼歷史淵源、文化聯系深厚。”印尼駐華大使蘇更·拉哈爾佐說,“一帶一路”倡議為印尼和中國帶來更多合作空間,其中文化交流是很重要的部分。 來自印尼的檔案涉及中國人在努山塔拉群島(今印尼)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反映華人與當地達雅族之間關系的文件、有關僑批的最早記載、當地移民局向華人簽發的居留許可証等。 印尼國家檔案館的第78號展品是一張批復函,1912年荷屬東印度殖民政府總督函告許可印尼棉蘭地區僑領、商人張阿輝(TjongAFie)在東蘇門答臘布賴延島進行石油鑽井。 另一張照片則呈現了張阿輝葬禮。作為中國人在北蘇門答臘取得成功的最具代表性人物,他的葬禮上出現了蘇門答臘當地顯貴身影。 在一份1925年的招工簡章中,印尼華僑巨賈黃奕住成立的漳州通敏電話公司招考女司機練習生,再現僑胞給家鄉帶來了現代的通訊手段和管理方法。 “這些展品反映了中國人在蘇門答臘島、婆羅洲和爪哇島以及印尼其他島嶼上在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各種影響,見証了印尼多樣性的歷史。”印尼國家檔案館館長穆斯塔瑞·伊勒萬說。 “這些檔案見証了中印尼的交流互通,真實反映出兩地的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國家檔案局局長李明華表示,歷史上印尼就是“海絲”重要樞紐,海上絲綢之路將兩國緊緊聯接在一起。 福建省檔案局副局長馬俊凡說,包含了華僑史、經濟史、金融匯兌史、對外經貿史、國際關系史等的僑批,是現代快遞業、海外代購、國際匯票的雛形。歷百年之后,僑批還成為充分展示閩籍華僑華人參與發展繁榮“海絲”歷史的憑証,見証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地區文明之間持續不斷的交流和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