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馬當地時間6月12日晚、北京時間13日" />
巴拿馬當地時間6月12日晚、北京時間13日上午,中國和巴拿馬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6月13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同巴拿馬共和國副總統兼外長德聖馬洛在北京舉行會談並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巴拿馬共和國關於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
在大家的印象中,巴拿馬是個遙遠的地方,這裡國土面積7萬平方公裡,人口約400萬。大名鼎鼎的巴拿馬運河為國人所熟知。
其實,早在160多年前已有華人來到這片土地,他們參與了巴拿馬鐵路修建,而后又開鑿運河,為巴拿馬的城市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
數百華工血洒運河
19世紀50年代,部分華人從美國南下巴拿馬,從事墾殖及貿易活動,成為最早來到巴拿馬的華人,而真正的“契約華工”抵達巴拿馬則是在1854年。
早期華工來到巴拿馬參與鐵路修建。在1851年至1865年間,共有2萬華工在巴拿馬鐵路西段工地施工,是修筑鐵路的主力。由於環境惡劣,許多華工染病身亡,隻有少數人回到祖國。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1881年的前后30年間,近萬名華工先后來到這裡開鑿運河,其間有數百人喪生。1914年,巴拿馬運河終於竣工,成為現代工程史上的一座裡程碑。
紀念華人抵達巴拿馬150周年紀念碑 紫娟 攝
在巴拿馬的美洲大橋橋頭一端,豎立著一個約十米高的方碑,上面寫著:紀念華人抵達巴拿馬150周年紀念碑,它由當地華人在政府支持下籌款修建。
華人融入主流 貢獻獲肯定
現而今,這些契約華工的后代早已融入當地社會。華人的存在,為當地的種族多元文化添上濃厚的一筆。
巴拿馬政府設有中華民族日,議會兩年前還成立了中華民族委員會,負責與政府溝通僑社事宜。當地民眾對華態度友好,巴依薩諾(西文意為老鄉)一詞是當地人對華人的普遍稱謂。
巴拿馬副外長因卡皮耶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 紫娟 攝
幾天前,巴拿馬副外長因卡皮耶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要感謝華人對這個國家建設所做的貢獻。
傳承自強基因,來聽聽他們的故事
在巴拿馬城老城色彩斑斕的西班牙式老建筑群落裡,唐人街佔了大約200米長的一席之地,其中一棟有著飛檐的中式建筑顯得格外與眾不同。
這是棟兩層的小樓,一樓是中式燒臘店,樓正中卻用繁體字寫著:關帝寶殿,右手邊的樓梯上方則寫著:人和會館。
巴拿馬城老城 人和會館 紫娟 攝
從樓梯上去,就是百米見方的關帝廟,廟的四周牆壁上用彩色瓷磚拼接起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等故事,從天花板上懸下的紅色橫幅上寫著:澤及僑群。
關帝廟 紫娟 攝
已經90歲的華人郭偉明老先生介紹說這座廟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19世紀,飄洋過海來到這個中美洲小國討生活的首批華人移民,組織成立人和會館,並於1898年建成了這座關公廟,裡面的鐘、鼓等物件都是大家早年間從廣州、香港等地搬運過來的,這廟既維系著當地華人漂泊的心,也是大家每年歡慶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日的場所。
郭偉明老先生 紫娟 攝
人和會館的理監事會每三年換屆選舉一次,至今已換了24屆。麥杞佳是新一屆的理事會成員。老麥來巴拿馬已經幾十年了,他的祖籍是廣東花縣,花縣移民佔了這裡華人移民的百分之七十,所以,在這個異國他鄉,他並不孤單。
麥杞佳 紫娟 攝
不過謀生打拼,還是要靠自己。老麥講一口濃郁的廣東式普通話,在這個遠離故土的地方,這些年奮斗下來,他總結出了最朴實的生活智慧:別人怕苦怕危險的事情,我們願意做,就能生存,別人不努力,我們努力了,生活就能過得好。
早年間老麥在山上的貧民窟開了間小雜貨鋪,起早貪黑進貨賣貨的辛苦對他來說不算什麼,而一次被打劫的經歷卻令他至今心有余悸,那次,一位說要買牛奶的顧客趁他取貨的當口兒,向他開槍,搶走了他賣貨的散錢,子彈從他的后腦勺擦過,倉皇逃跑的歹徒將他掙來的血汗錢洒滿一地。
后來,老麥做起建材生意,他一個人既當老板又當伙計,風雨無阻地開車送貨,在泥濘陡峭的山路上,他閉起眼,心一橫就能沖上去。
憑著這股沖勁,如今的老麥建材生意已經做得很有規模,他將生意交給兒子打理,自己則將更多心思花在服務僑社,以及促進與中國的交流上。
廖展良 紫娟 攝
廖展良也是廣東花縣人,這些年他由經營小餐廳一路做到巴拿馬城最大一間華人酒樓的老板,他的員工大部分是西人。雖然從后廚到前台每個工種他都能做,但最初接手酒樓的經營難度還是超出了他的想象,他以為會面臨50個問題,但后來卻發現自己要解決500個問題,在事業的重壓之下,這些年的老廖逐漸告別年輕時的天馬行空,學會踏踏實實地負笈前行。
巴拿馬唐人街 紫娟 攝
巴拿馬是一個生活幸福指數頗高的國家,當地人喜過閑散隨性的日子。但生活在這裡的大多數華人似乎如老麥和老廖一樣,他們並沒有太多閑情去享受生活,他們一直在這塊中美洲的土地上,傳承著華人自強不息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