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韋島(資料圖片)
百氏祠是萬隆渤良安福利基金會創建的“華人之家”。由李振健父親李湘生創辦於1976年的該基金會,走過40余年的風雨歷程,寄托了印尼華人的情懷和夢想,已成為“摒棄門戶之見,超越地域宗親,代表最廣泛華人利益”的華社典范。
“這是萬隆華人的家,每個周末都這般熱鬧融洽,大家在這邊交流互動訴鄉情”,李振健對中新網記者介紹說,每年春秋兩季,這裡都要舉行祭祖盛典,萬隆所有華人姓氏的代表都會參加。
“我們是用全豬全羊的中國最傳統禮儀祭祀的”,李振健說,百氏祠供奉的華人祖宗牌位有整整100座,各姓氏先集體祭祀后,再到各姓的宗祠各祭各的,“這裡已成為印尼萬隆華人的一個心靈家園”。
“除了促進華人的和諧團結外,更重要的,我們要讓印尼其它民族的人,了解華人對印尼社會的貢獻”。
走進位於該基金會大樓三樓的紀念館,用中文和印尼文雙語說明的展板,形象展示了在印尼歷史長河中的華人成就與中華文化。
春節、元宵、清明、端午的節慶習俗﹔肉粽、米粉面、油炸鬼(油條)、馬車等源於中國方言的印尼日常用語﹔印尼女性禮服、木偶、布袋戲中的中華文化元素﹔華人遷移印尼群島的歷史﹔印尼歷史上政商文教體等各行各業的杰出華人……展覽資料詳實豐富,令人稱奇。
“如今來參觀的印尼人越來越多,甚至超過了華人。他們看完后都大吃一驚,不知道那麼多的名人是華人,不知道華人對印尼社會的貢獻那麼大”。
李振健舉了個例子:印尼是1945年8月17日宣布獨立的,而當年的8月16日,其開國總統蘇加諾與副總統哈達,就是在西爪哇省卡拉旺縣華人農民饒吉祥的家裡起草完《獨立宣言》后,連夜趕回雅加達,於次日宣布印尼共和國獨立的。“因為這位華人農民的平房太一般了,完全不會引起日本侵略者的注意,就被當時印尼獨立志士用作秘密聯絡據點”。
“華人歷史紀念館的創辦,不僅讓子孫后代為前輩的事跡感到驕傲,更証實了華人是印尼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