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爾本市中心東部,維多利亞州議會大廈巍然矗" /> 墨爾本,見証華人百年奮進 -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海外僑訊
墨爾本,見証華人百年奮進
2017年06月08日11:00  

墨爾本市中心東部,維多利亞州議會大廈巍然矗立,大型羅馬式圓柱高聳,承載著百余年的風雨滄桑。5月25日,沿著160年前華人先輩的足跡,“重走淘金路”徒步團抵達這裡,華人也迎來了歷史性一刻:在議會大廈內,州長安德魯首次代表維多利亞州政府,公開為淘金時期向華人征收人頭稅等不公平政策道歉。這也是澳大利亞有史以來首次有如此高級別的在任官員作此表態。

  淘金熱早已隨風而去,但真誠的道歉永遠不會晚。“新金山”墨爾本——這座多少華人淘金者曾經逐夢的城市,以街道為篇章,以建筑為符號,記錄了華人移民的酸甜苦辣。從最初的千淘萬漉、篳路藍縷,到如今成為澳大利亞的重要族群,這一條路,華人走了160多年。艱苦奮斗、念祖愛鄉和重信明義的精神薪火相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澳大利亞華人接力前行、繼往開來

  淘金者建成澳最早唐人街

  雅拉河緩緩穿城而過,市區高樓林立,公共綠地和古老建筑錯落分布,不同膚色的人徜徉其中,不遠處的港口貨如輪轉……在墨爾本,現代和古典的交融、多元文化的共生令人印象深刻。

  作為如今澳大利亞第二大城市、維多利亞州的首府,墨爾本現居住著超過464萬人,曾連續多年被聯合國人居署評為“全球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

  在1835年之前,墨爾本還是個人跡罕至的小地方。在此后十幾年間,墨爾本人口雖略有增長,但大量勞動力仍涌向更早爆發淘金熱的其他地區。

  轉折在19世紀50年代初出現。考慮到金礦開採條件逐漸成熟,同時為挽留打算前往其他國家和地區淘金的勞工,維多利亞政府公布了發現金礦的消息,全球淘金者聞風而至。

  盡管墨爾本本身並非礦區,但巴拉瑞特和本迪戈等大型金礦區均在其200公裡范圍內,且憑借靠海等突出區位優勢,墨爾本逐漸發展成重要的人流和物流集散樞紐。

  得益於淘金熱帶來的巨額經濟利益,英國人在墨爾本及周邊地區修建了澳大利亞最早的一批鐵路。大批從礦區挖出來的黃金通過鐵路運到墨爾本,再裝船出海,運往英國或其他國家交易。

  “新南威爾士地區金礦的集中程度遠不如墨爾本周邊地區。在澳大利亞淘金熱高峰期,華人淘金者總數約為5萬人,其中至少3萬人聚居在墨爾本一帶。”中國澳大利亞研究會副會長、江蘇師范大學教授張秋生研究指出。

  1854年,墨爾本人口已達12.3萬,發展迅猛。“這裡不僅是澳大利亞淘金熱的發祥地之一,還是當時華人淘金者的主要登陸地和聚集地。”張秋生表示。為區分於美國“舊金山”聖弗朗西斯科,華人將墨爾本稱作“新金山”。

  當年,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的華人淘金者不僅要找地方落腳,還要購買一些生活必需品。部分小有積蓄的華人移民敏銳捕捉到這些需求,他們沿著墨爾本的小柏克街開起了旅館、餐館、裁縫鋪和雜貨店等。隨著華人不斷集聚,小柏克街成為澳大利亞最早的唐人街。

  經過100多年的建設,如今這裡的唐人街規模比初建時擴大了許多。這條長約900米、寬約7米的街道,呈東西走向,路口處屹立著紅漆綠瓦的牌坊,南番順會館、四邑會館和潮州會館等多座廣東華人所建的會館,至今保留完好。

  南番順會館是一棟融合了東方風情與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筑。“會館由來自廣東南海、番禺和順德三個地區的華人集資建設,大概在1860年或1861年落成。”南番順同鄉會永遠榮譽會長蔡盧桂嫻告訴南方日報記者。

  當時這個會館不僅作為南番順華人聚會和議事之用,還接納其他同鄉。淘金熱時期,從墨爾本回中國的船往往要等上兩三個月,因此有些華人便在南番順會館住了下來。另外,還有一些剛到澳大利亞且舉目無親的南番順人寄居於此。“他們晚上在會館打地鋪睡,白天到唐人街活動。最多的時候,會館住了約80名華人。”蔡盧桂嫻說。

1

   唐人街牌坊。

  白駒過隙。如今的南番順會館大部分時間門窗緊閉。每逢初一十五,同鄉會成員齊聚會館祭祀祖先,再到唐人街聚餐。“當年出資者的遺願,是將南番順會館永遠傳承下去,這也是我們的心願。”蔡盧桂嫻表示。

  距南番順會館不遠處,是建於1985年的澳華歷史博物館,博物館留存了唐人街建立之初及華人移民澳大利亞的歷史印記。不少游客特意到館內重溫華人的淘金歲月,當地的學校也組織學生到此了解華人歷史。

2

   墨爾本的南番順會館。

  老一輩為華人發展鋪路

  當墨爾本市中心許多街道商鋪打烊后,唐人街上依然燈火通明,中餐館和購物店等迎接著不同族裔的人群,生意火爆。“早期這裡像農村一樣,周末假期常空無一人,現在完全不同了。”南番順鄉親會會長梁江財在唐人街生活了數十年,對此深有感觸。

  除了唐人街一帶,墨爾本還形成了多個華人聚居地,包括博士山、東卡斯特、格倫韋弗利、斯普林韋爾和富茨克雷等。如今華人已成澳大利亞這個多元社會的重要族群,總數超過120萬人,佔澳總人口比例約4.5%。漢語已成為澳大利亞僅次於英語的第二大語種。

  在“白澳主義”時代,澳大利亞華人總數曾一度銳減至不到1萬人。難得的是,即使在這個時期,仍有梅光達、朱俊英和劉光福等精英為華人權益奔走呼號,為華人發展鋪路搭橋。

  隨著1972年中澳建交,“白澳政策”終結。經過幾代人辛苦耕耘,華人在南半球這個年輕的國度裡有了立足之地。站在先人壘就的基石上,華人“淘金”方式逐漸多樣,不再局限於開餐館和經營雜貨店等簡單的服務行業。

  “以前很多華人是避難來澳大利亞的。剛開始他們窮困潦倒,經過辛苦打拼,如今的生活條件有了明顯改善。”祖籍廣東南海的澳洲中華總商聯合會主席徐啟成感慨道,“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

  心系中華文化發展的徐啟成在墨爾本開辦了兩所華文培訓學校,此外還經營著一家華文報紙。“主要希望教育我們的第二代、第三代不要忘記祖先的文化,同時提供平台幫助其他族裔的人學習中文。”

  在異國他鄉,華人互相交流幫助和抱團取暖的需求強烈,各類社團應運而生。今年是黃壯來到澳大利亞的第30個年頭,作為澳大利亞廣東聯誼會的會長,他認為成立社團對同鄉很有幫助:“成立聯誼會是為了給同鄉營造一個家的感覺,以此聯絡鄉親情誼,弘揚中華文化,團結各界華人華僑。”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移民越來越多,澳大利亞華人社團的數量迅速增加。目前墨爾本保守估計有500多個華人社團。”維多利亞州華人社團聯合會副主席梁青介紹,該社團旗下有約120個社團成員,主要目標是保障、維護和爭取華人權益,充當華人與當地政府溝通的橋梁。

  近幾年來,當地華人社團日益細分,還有不少關注歌舞、書畫、釣魚和武術的社團,他們在休閑健身的同時傳承推廣了中華傳統文化。值得一提的是,每當中國春節來臨之際,墨爾本市中心都會上演舞龍、醒獅和剪紙等獨具中國特色的文藝匯演,堪稱“全民的節日”,被視作與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和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等同等重要的活動。

3

   唐人街街頭介紹華人淘金史的信息柱。

  新移民開啟新的“淘金路”

  “我們衷心感謝華工對維州所作出的貢獻。真誠的道歉永遠不會太晚。”5月25日中午,安德魯的道歉讓許多華人激動落淚。“我們可以從歷史錯誤中釋然了。”維多利亞州澳華社區議會顧問委員會主席、眾議院唯一華人議員林美豐感慨道。

  維多利亞官方具有歷史性意義的表態,背后凸顯了對中國崛起的高度重視。中澳建交45年來,雙方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日益深化。與此同時,中國正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一帶一路”倡議的快速推進,為世界帶來新的機遇。

  澳大利亞皇家移民教育留學集團總監楊堯華分享了他注意到的一個細節:“澳大利亞有來自世界上多個國家與地區的移民,為何墨爾本機場的告示牌隻有英文和中文?我想這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有很大關系。”

  在張秋生看來,當前澳大利亞不少華人躋身中產階級,在商業界、科技界、醫療界和政界等大顯身手。從三“刀”(菜刀、裁縫刀、理發刀)到三“師”(律師、醫師、會計師),再邁向更高階段的三“家”(資本家、科學家、企業家),華人群體的職業不斷進化,正在開啟新的“淘金路”。

  梁青認為,由於身處不同時代背景,老一代華人移民對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得比較好,吃苦耐勞的精神突出;20世紀90年代之后的新一代華人移民普遍教育程度高、專業技能強,有活力和有沖勁。

  今年是華人樂至晗在澳大利亞生活的第十年,兩年前她從阿德萊德大學畢業后留在當地任教,負責華文課程。她說,如今華人教師在澳大利亞並不少見。“這一定程度改變了過去外國人對華人的刻板印象——如今的各行各業都活躍著華人精英的身影。這不僅是時代發展的趨勢,也是澳大利亞發展的新動力。”

  在政界,新一代華人開始嶄露頭角。“80后”和“州長首席華人顧問”兩個標簽,令梅烝備受華人關注。這位2006年才到墨爾本的“新移民”,如今已是維州州長的多元文化事務顧問,負責處理包括華人事務在內的多元文化領域事務。他坦言,100多年來,華人在澳大利亞發展充滿艱辛,現在已是當地經濟社會中的重要分子,但地位及話語權還有待提高。在現有條件下爭取華裔社區的最大利益,成為他從政的最大動力。“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需要華人的參與。老一代華人打下了堅實基礎。他們走過的‘淘金路’,給了我們更足的底氣。”梅烝對未來充滿信心。

4

   “重走淘金路”終點站——維多利亞州議會大廈。

  對話

  澳洲墨爾本洪門民治黨主委伍頌達:華人應爭取話語權並主動發聲

  南方日報:5月25日,維多利亞州州長安德魯為淘金時期政府對華人實施的不公平政策進行公開道歉,您怎麼看?

  伍頌達:這是隨著時代進步而出現的澳大利亞社會的一種反省與反思。州長的公開正式道歉,具有積極正面的意義:一方面,讓更多的人知道過去華人曾經遭受了不公平待遇,政府將正視歷史,避免類似錯誤;另一方面,說明華人對澳大利亞發展所作的貢獻得到了進一步認可。

  南方日報:華人可以從“重走淘金路”活動和州長道歉中得到什麼啟示?

  伍頌達:我相信這會點燃澳大利亞華人尤其是年輕一代參與公共事務和參政議政的熱情。這些年,華人在參政議政方面做了很多努力。畢竟,隻有當你掌握話語權並主動發聲時,你的聲音才能被主流社會所聽見並接受。如此,不利於華人的或是不公平的提案才不會隨意通過。我們爭取權利和維護權益,就需要多關注澳大利亞主流社會的政治和時事,並通過不同渠道表達意見。

  南方日報:中國正在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您對此有何感受?

  伍頌達:澳大利亞華人除了謀生,也很關心祖國家鄉的發展。經過了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發展成果巨大,全世界有目共睹。我認為,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將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廣泛建立“互通有無、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分享中國好的東西,同時將外國好的東西引進來,實現多方的開放、包容和發展。

  近些年來,中澳關系日趨緊密,投資貿易、文化交流等越來越頻繁。我想,澳大利亞華人和其他有識之士,一定會把握“一帶一路”建設這個重大機遇,更好地促進中澳合作。

  人物

  華裔書畫家雷德成既感慨又欣慰:“年輕一代青出於藍”

  5月上旬,正值澳大利亞“重走淘金路”徒步者向墨爾本前進之際,澳大利亞江門總商會一行60余人也從墨爾本回到了故鄉江門尋根交流,南北半球“遙相呼應”。時隔63年,年近耄耋的澳大利亞書畫家雷德成再次踏上這片陌生而又熟悉的土地,激動不已。

  1902年,雷德成的祖父——當時年僅20歲的雷厚迫於生計,獨自從台山前往澳大利亞墨爾本。由於手腳勤快、頭腦靈活和為人寬厚,他很快在墨爾本唐人街的家具鋪謀得一份差事,給木匠師傅當起學徒。此后,雷厚設法在墨爾本維多利亞皇后市場盤下了一個攤位,改行經營水果和蔬菜生意。

  1954年,13歲的雷德成隨父親和5個兄弟一同到了墨爾本,投靠祖父。“當時真是很辛苦。一邊上學念書,一邊協助祖父和父親打理生意。”每天凌晨3時,雷德成與父親一同出發,到墨爾本郊區的農場收購蔬菜和水果,再用一輛人力木板車將貨物拉回市場售賣。下午3時放學后,他又匆匆趕回家裡,幫忙整理貨物,准備收檔。

  隨著年紀漸長,雷德成和幾個兄弟有了積蓄,他們一起開起了中餐館,后來逐漸發展成當地小有名氣的連鎖中餐品牌。幾年前,雷德成把中餐館出租給別人經營,轉而迷上中國傳統書畫藝術。每當聊起祖輩曲折復雜的人生軌跡,雷德成總是感慨萬千。令他倍感欣慰的是,他的新一代家族成員繼承了長輩勤儉進取的精神,並當上了社團領袖和企業高管等。“青出於藍,一代比一代強!”雷德成說。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