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華人社區和僑社工作最重要的是要以心換心、以情動情,更要懂得以僑為橋”,紐約華策會人瑞中心主任伍寶玲在赴北京參加“第七屆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誼大會”前夕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同胞之情血濃於水,自己幾十年來在華人社區工作,為華人爭取權益,皇天不負有心人,40多年來,我們已經越做越好了。 作為華策會人瑞中心主任,伍寶玲是華埠和紐約政界人士溝通的橋梁。在2013年紐約議員選舉、公益維護官等多個選舉中,人瑞中心成了與華埠選區有關的候選人必到之地。曾擔任紐約學區委員會主席的伍寶玲說,學區委員會主席是學生家長與公立教育部門溝通的橋梁。如今,作為關心祖國發展建設的僑胞,伍寶玲也是中美之間華僑友好往來溝通的橋梁。 2013年10月22日,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裘援平一行抵臨紐約曼哈頓華埠,走訪了華策會人瑞中心,看望華僑華人耆老。裘援平表示,“我們惦念和關心美東地區的華人華僑,希望盡可能多地參觀紐約華僑社團,了解當地僑胞的生活和發展狀況。”當時伍寶玲等紐約僑界代表熱情接待了裘援平一行。 華策會人瑞中心位於紐約曼哈頓華埠格蘭街168號,是紐約最大型的老人中心,創辦於1972年,隸屬於紐約市華人策劃協會,是一個非盈利性質的老人活動中心,以提供高質量的福利申請咨詢敬老服務,以及豐富多樣的老年人藝術活動而聞名。這個被喻為紐約“最現代化”的老人中心深受紐約華裔老人們的喜愛。 今年已經89歲高齡的華裔老人黃美娟來自廣東台山。她告訴中新社記者,她原來與女兒住在紐約的史丹頓島,12年前曼哈頓華埠的華策會人瑞中心成立后,為了能夠每天方便來到老年中心,她選擇與人“合租”在曼哈頓華埠。 “因為喜歡老年中心,才會特意租住在華埠”,黃阿婆操著並不流利的普通話,大笑著告訴記者說,自己每天早晨步行25分鐘來到人瑞中心,在這裡“唱歌、跳舞、打牌、聊天、鍛煉身體”,這裡有義工幫助,所有活動都是免費。每天中午花費0.5美元在這享用一頓午餐,包括“一個水果、一盒牛奶,以及一份中式套餐”,直至晚上17:00人瑞中心關門前才離開。 “從我40多年前來到美國開始,一直在華策會工作,最初這裡隻有5名工作人員,而自己是唯一的女性。”伍寶玲說,剛來華策會時扣稅之后的年薪不足2000美元,根本不足以維持生活。 但熱愛社區和教育工作的伍寶玲沒有放棄,而是選擇上午去制衣廠打工賺錢養家,從下午13時至晚22:00在華策會做社工。期間,憑著頑強的毅力,學習英文,並取得了碩士學位,拿到了教師執照,但伍寶玲沒想過離開華策會。 “現在,我在這裡工作已經超過45年了,”伍寶玲說,自己與華策會的創辦人一手創辦了人瑞中心,並一直在這裡工作,並在12年前將人瑞中心搬到了寸土寸金的曼哈頓華埠。 “搬到華埠更方便服務這裡的華裔老人,但這裡地價昂貴,當時人們說我異想天開”,伍寶玲說,為華人爭取福利,自己做了很多“以前別人不敢想的事情”。 傾注了伍寶玲大量熱情和心血的人瑞中心如今已有6000多名會員,每天來這裡參加活動的有3、400人。每天到人瑞中心吃午飯和參與活動已成為一些老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裡就像曼哈頓華埠老人們另外的一個“家”。 “同胞之情,血濃於水,自己願以僑為橋,為在美僑胞爭取利益,為他們發聲,為他們爭取權益,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伍寶玲說,我常常與這裡的老人們說要“惜福”,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我們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