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僑報》報道,在美生活約三十年的華人黃阿麗,讓美國圖書館唱響中國歌。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她的世界,聆聽她的故事。
我的名字叫黃阿麗,從北京來美國快三十年了,現在在布魯克林公立圖書館的DykerHeight(戴克高地)分館工作。
1982年左右,我學習英語畢業后,進入Radio Beijing的首都報道組做記者,一干就是幾年。那時正值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我每天到處跑,專門採訪中國建設,報道中國開放發展的新氣象。
追留學潮:遠赴美國新天地
我為什麼會出國?是因為當初正好有一股出國潮,大家都想出國留學,我們那個單位因為寫英語新聞,大家都很希望到美國進修,每個人都在努力。
那時我已經三十多歲,在大陸算年紀很大了,出國確實需要勇氣,不過當時的我覺得精力特別充沛,能闖能折騰。后來我就跟大家一樣也考了托福,順利獲得了得州大學阿靈頓分校錄取,拿了獎學金,還得到了公派機會,於是就來美國讀新聞啦。
到得州時是1988年的秋季,我還記得那天天氣特別好,得州大學中國同學會裡一個很帥的小伙子來接我,后來才知道那時候都把單身的男孩子派出來接新來的人,想想說不定是為了以后能約會啊什麼的!但是接我的這個卻沒戲,因為來美國時我已經結婚了。那時候的我,看起來很顯小很pure,誰也想不到我已經結婚了。自從知道我已婚后,那個很帥的男孩子就再也沒來幫忙了。
初來得州的我對美國的第一印象就是——美國真好啊!住的地方沒有風沙,地方還寬敞,到處沒人,干干淨淨的。去商店一看,琳琅滿目。
得州買槍非常隨便,到處有槍展,第一次近距離看見這麼多真槍,我驚訝得一塌糊涂,小槍大槍一大堆還有獵槍,嚇死了,我們就拿起來看,也弄不清楚,就是覺得特別震動,“哎呀,在美國槍可以這麼隨便買!”那時也不知道得州和其他州政策不一樣。斗牛,玩蛇、槍,農場,卷舌口音,當地人紅紅的臉,得州的狂野牛仔文化對我來說真是一個不同的世界。
當時在得州大學求學的中國學生大部分都是讀理工科,隻有我一個是學新聞的。那時候很多東西聽不懂,像美國的故事啊,人物啊, 哪發生什麼事兒啊,你都不知道。剛開始時我一個人去上課,美國學生人家都覺得很奇怪:哎,怎麼一個中國學生來了?那時候得州的中國人很少,老外都特別想了解中國, 讓我介紹大陸的情況。我還記得當時自己親手學做幻燈片,用膠片打出來(投影),介紹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的故事。
當記者:歪打正著體育館偶遇小布什
那時的中國學生基本上都有獎學金,但業余時間還是會出去打工補貼一下。我記得當時我獎學金每月生活費有400美元,足夠花了,但周末的時候還是會去中餐館打工做收銀員。半年后,我先生到了美國也在工廠打工,兩個人慢慢地就攢了一些錢。
來美第一年還是第二年,我們終於買了一輛黃色的日本二手廂型車,挺便宜的。后來我和我先生還開著這輛車,從得州一直開到加州再回來,沿途旅行,游覽洛杉磯、拉斯維加斯、胡佛水壩什麼的,當時還想會不會這輛車半途就出問題,結果竟然就這麼過來了,顛顛簸簸的一直見証著我們到美國最初的生活。
1990年,我在得州Fort Worth 廣播實習了一個學期。那時我和搭檔一起到處跑新聞,採訪過二戰老兵什麼的,一個人,家裡亂七八糟的,很可憐。
有一次報道阿靈頓體育館完工開放,看到下面大操場上走過來四、五個人,對這個比較敏感的美國同事就指給我介紹,哎,是得州州長小布什。
當時,我對這些政要什麼的還不了解,也沒當一回事,還跟小布什“哈啰”了一下,他還跟我握個手呢。我還記得他當時穿黑色呢子大衣,那時候的印象就是這個人挺和藹可親的,后來老布什當了總統,最后他兒子又當了總統,我就覺得好有意思呀,這段經歷我怎麼沒把它錄下來呢。
也是從電台實習開始,我意識到在美國從事新聞工作不太容易。那時候傻乎乎地跟著跑,發現自己的語言啊、口音啊、文化背景啊各方面還是不太行,感覺可能做不了,就萌生了趕緊選一個其他專業的想法,要不然找不到工作。
剛好那時有朋友在阿靈頓大學圖書館工作,我跟著看看,覺得這個工作不錯。后來知道想做圖書館員,不管公立私立,必須要有對口的碩士學位,我就計劃轉行,重新申請到賓州的一所大學。從得州到賓州,我和我先生一人開一輛舊車,千裡迢迢搬家,其中那輛最早陪伴我們游歷美國的二手車也終於在抵達賓州不久后完蛋,功成身退了。
做館員:轉行圖書館 目睹布魯克林變遷
1993年春天,我從賓州圖書館系畢業。那時候紐約布魯克林公立圖書館剛好得到一筆經費,要招一大批圖書館員,正好被我趕上,再加上我的一些同學已經在布魯克林工作,介紹我過來這裡,最后我很順利就找到了工作,第一個圖書館是Flatlands 的Paerdegat 分館。
接下來幾年,我先后在布魯克林的Borough Park(區公園)和Kings Highway(國王高速路)分館工作過,新世紀之初還在Kings Highway 圖書館舉辦了首次中國新年慶祝會,邀請當地華人教會的教友們來唱中文歌,表演二胡、揚琴、笛子什麼的,觀眾們反響很好。
2002年秋天,我來到戴克高地分館擔任副館長和信息主管,十幾年下來一直工作至今。
作為20多年的老布魯克林,我在各地圖書館親歷了華人由少到多的巨大變化。最早在Paerdegat就沒有幾個華人,見到我還會很興奮說“哎唷,終於有中國館員啦!”現在在Dyker Height,中國人是數一數二的移民群體,像附近的201中學基本上都是中國孩子。如今戴克圖書館借出去的書,最多的是兒童書,其次就是中文書,而且兒童書裡也有很多是中國人借走的。圖書館還增加了中文連續劇的碟片出借,現在數這個最火。
我們圖書館的“Dyker Singers”(戴克歌者)合唱團演唱中國歌項目,其實是來自我當年的心血來潮。四年前,我們獲得了一筆老人活動經費,喜歡音樂的前館長Eileen Kassab就提出請個老師來教老人們唱歌吧!后來找到了很好的老師,慢慢有人報名,就組織起來了。現在團員25 到30人左右,基本都是退休的美國本地老人。
兩年前,有一次慶祝中國新年時,我突然心血來潮,跟館長說“既然我們有一個合唱團,為什麼不教他們中文歌曲呢?問問他們願不願意中國新年學些中文歌啊?”喜歡多民族文化的館長連連稱好,合唱團員們也都說很有興趣,我就選了《茉莉花》這首世界出名的歌,從網上把譜子弄下來,還給他們看Youtube上席琳迪翁、多明戈啊這些特別有名的人演唱,然后得到這樣的反饋:“今年新年我們就表演《茉莉花》吧!”
教民歌:迎春靈光閃 教美國人唱中國歌
教歌的時候,一開始我是先唱一遍,然后他們學,有的人會覺得很困難,就改成先跟著我一句一句地念。后來有人就覺得譜子上有些歌詞(漢語拼音)不太好念,我們館長就把它編成美式發音的拼音,比如“MOW”就是“茉”,比較好理解。
發音有時候很難的,但是每個人都很熱情高昂,努力學下來了,合唱團裡還有熱心的中國人喜歡唱歌,和我一起教歌,排練了一個多月,新年活動的時候就在圖書館演出。大家都覺得很不錯!觀眾反響很好,他們自己也覺得很驕傲:什麼中文也不會,居然也把中文歌學下來了,而且唱得人能聽懂!
首次演出大獲成功,大家都說明年繼續學啊。到了第二年,我選了《康定情歌》,突然覺得這可以作為我們圖書館的傳統了,一年一首,教美國人唱中國歌,慶祝中國新年。今年我們正在學第三首歌《大阪城的姑娘》。我給他們翻譯歌詞,講到這歌是一個男的唱的,“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給別人,一定要嫁給我”,而且“還要帶著你的妹妹來”,大家聽了就都笑起來,覺得這歌很有意思。
我們這個合唱團的組織形式在布魯克林真的算是成功的,本來只是一群人在一塊免費唱歌,后來變成需要經營的項目,因為要付錢聘用老師,圖書館也鼓勵自行募款,我們就成立了Friends Group,每年辦一些Bingo 啊募款活動,很多人也會自發捐款,供圖書館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能有這樣的機會唱歌,老人們都很開心,特別是去年獲獎,就更開心了。
去年,戴克高地圖書館首次獲得紐約市社區圖書館獎(NYC Neighborhood Library Awards),成為全市公立圖書館上百所分館的十佳之一,獲得萬元獎金,我們的合唱團表演功不可沒。
一年一首,教美國人唱中國歌,推廣中國文化,讓我覺得很驕傲,相信這對讓美國人了解中國文化和傳統很有益處。這些戴克高地的美國老人們,開始學說中文和中國鄰居打招呼,學唱中文歌慶祝農歷新年,他們對中國是友好的,渴望了解的。希望我們的活動能作為圖書館傳統,一年又一年、一首又一首延續下去,讓音樂承載中美人民友好交流的心聲,傳唱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