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漢服不是為了活在古代,而是擁有古典的生活。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最近一股“漢服風”席卷了美國南加州的華人圈。穿漢服上班的會計師,花1000多美元購置一件漢服的博士,巴沙迪那藝術中心設計學院圍坐在一起聽老師講如何篆刻印章的身穿中國古代服裝的年輕人,一顰一笑、舉手投足之間,盡顯優雅氣質。
漢服之風 吹向海外
隨著“國學熱”的興起,“漢服風”作為一種新潮流近年來逐漸吹向了海外。中國的傳統服飾漢服、旗袍和中山裝,在海外的重大場合中也是越來越常見。
在剛過去不久的農歷三月三上巳節,法國博衍漢章傳統研習會就在巴黎南郊蘇鎮公園的粉色櫻花園裡,組織了一場“櫻花上巳節”表演活動。花園中櫻花如雲似霞,身著漢服的美人端庄典雅。參加活動的中法友人們在古樂聲聲中投壺、賞花、品茶,體驗中華傳統文化。
在日本,也有一群對漢服有著濃厚興趣的華僑華人。他們志同道合,愛好相投,成立日本漢服會,圍繞漢服開展各色活動:“七夕祭”、中秋茶會、歲末雅集。以漢服為載體的漢服會,將文人雅士聚集在一起,焚香、挂畫、吟詩、撫琴,沉澱浮躁的心情,與自然重新對話。
除漢服外,旗袍作為中國的傳統服飾之一,也頗受海外華人青睞。美國的一批華裔女性甚至還組建了一個美國旗袍文化藝術協會,在海外傳播中國的旗袍文化。正如協會會長戰安娜所說的那樣,美國旗袍協會的宗旨是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推動旗袍文化健康發展。此外,該協會還能幫助海外華人了解中華文化,促進中美兩國之間的文化藝術交流。
“在最近的中國年活動中,有不少華人身穿中國傳統服飾進行表演,旗袍、漢服都有。”美國華商總會顧問蔡文耀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在美國的許多公開場合都能看到一些人穿中山裝或旗袍,近年來尤其多。看到這些中國服飾,我作為華僑華人也很自豪。在海外讓外國人多看到一些帶有中國元素的東西,也能讓他們對中國的文化多一點喜愛。”
經濟發展 文化包容
“我2000年在《朝日新聞》工作時認識了上海一家旗袍店的老板,那時上海流行海派文化,唐裝是一種時尚。回到日本后的第二年,我在廣島也開了一家訂制唐裝的店。因為是獨家,所以吸引了當地媒體紛紛報道。自那時起,我就常穿中式服裝參加各種活動了。”談及與“中國風”服裝的第一次“觸電”,旅居日本多年的東京香巴拉藝術空間創始人肖金德如是說。
漢服、旗袍、唐裝等中國傳統服飾能在海外流行起來,除了海外華僑華人身體力行展示中華古代服裝之美外,與中國的經濟發展同樣密不可分。
“漢服背后隱藏著中國美。”蔡文耀認為,漢服、旗袍等在海外興起與外國人對中國的興趣與日俱增有關。“中國現在經濟地位不斷提升,許多國家的人要跟中國做生意、打交道,他們就會逐漸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產生興趣。看到漂亮的中式服裝,他們也會對中國的歷史文化產生興趣。”
此外,中華文化獨有的包容性,也給予了海外華僑華人更多選擇。成人禮、婚典、祭祀、聚會等活動,人們可以挑選不同的傳統服飾以適應需要,不拘一格,靈動百變。成人禮上可著漢服,三拜九叩,寓意及笄及冠,長大成人﹔婚典上可披喜服,坐花轎,掀蓋頭,別有一番趣味﹔聚會時可挑旗袍,綽約多姿,盡顯東方女性的柔美。
“在當前世界范圍內各種文化沖突中,講求包容的中華文化也許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加拿大華商發展基金會主席龐燕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蘊含了中華文化的中國傳統服飾,自然能夠被推廣開來。而在肖金德看來,漢服在海外流行主要是世界對中國文化的再認可和華人自己對中國文化的歸屬越來越強。
華夏復興 衣冠傳承
中式服裝是中華文化的產物,有著和中華文明同樣悠久的歷史。同根同源,生生不息。
在肖金德看來,漢服本身有上千年的歷史,從領到扣再到手繡,都有許多的想像空間。“漢服作為民族服裝能夠在全世界流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世界化。”
在美國西雅圖市漢文化協會的主席溫潛那裡,漢服作為一種儒家禮儀的裝束,同樣是漢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穿漢服,顯示了一個人內心的虔誠,身著漢服參與其中才能深入體會漢文化的庄嚴美。漢服所代表的是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的深厚底蘊,既包括互敬互愛、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還包含對事的恭敬之心。”
“穿漢服不僅僅是一個形式,更主要的是體現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既然身著漢服,就要表現傳統的漢禮儀。”龐燕認為,“這也是弘揚中華文化的極好形式和洗禮心靈的很好活動之一。”
華僑華人在海外,早已把傳承中華文化當做了自己的使命,在不知不覺中傳播,潤物細無聲。
正如溫潛所言,“我們雖然身在海外,但也要承擔起一個炎黃子孫的責任與義務,那就是將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下去,並在世界上傳播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