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1米95的謝青,站在人群中,總能被一眼認出。在強手如林的美國硅谷,能說一口地道北京話的他,是華人創業家的“高度”擔當,不隻因為他的個頭,更因他在這裡不斷刷新華人創業經商可及的“高度”:
他創辦的NetScreen公司曾被以40多億美元收購,為中國大陸留學生在海外創立的科技企業創下最高的被收購市值紀錄﹔他曾在雷曼兄弟倒下的第二年敲響納斯達克的鐘聲,讓一手創立的防特網(Fortinet,注:原譯飛塔)成為金融風暴之后第一家上市的硅谷公司﹔2010年,他在美籍華商福布斯排行榜中位列前25名﹔2013年,他被美國國家工程院授予院士榮銜﹔如今,他的防特網儼然成為世界網絡安全業的引領者……
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這位防特網創始人兼CE0、美國華人精英組織“百人會”會員分享了一路攀高中,自己始終堅守的“不變”與應時而為的“變”。
17年不變的專注
謝青的專注在同行中是出了名的。他笑言,現在會有朋友邀請他合作投資一些項目,不過,“勸我轉行的,還真沒有。”
過去17年間,謝青最為專注的,就是從無到有,將一手創辦的防特網(Fortinet)做成如今全球頂尖的網絡安全設備廠商。而如果要算他扎根網絡安全領域的時間,則更長。從30多年前考入清華大學無線電系起,他此后的求學與工作幾乎始終與此相關。
在瞬息萬變的科創界,謝青這樣的堅守很少見。“我不是那種很喜歡變化的人。”謝青這樣形容自己。
沉浮商界多年,這位技術出身的華商依然保持著工程師的一些特質:謙和,嚴謹,專注。正如與人交流時,高個兒的他總會習慣性地躬下身子,認真傾聽,然后條分縷析地細致回答。
“我一直覺得,如果專注地做一件事,你會比別人做得更好。”談到自己事業的成功,謝青毫不猶豫地將此歸因於專注。因為,專注讓他對一個領域看得更清,做得更深。
謝青坦言,專注的背后也有“走過岔路”的教訓。當年,離開自己成功創辦的第一家企業,最初幾個月,他曾嘗試轉行做風險投資,但結果並不理想。“看到投資的企業有什麼問題,我總是希望自己進去幫他們解決,最后還是覺得自己做更好。”這段短暫的經歷讓謝青意識到,自己並不適合新角色,他決定回到真正喜歡且擅長的領域。
此后,一份更加堅定的專注為謝青帶來了新一次創業的成功開局。
創建防特網之初,謝青看到全球網絡安全設備行業存在的瓶頸,打算把多種安全功能有效整合,並使產品能夠根據安全需求隨時增加及調整策略,從而改善以往安全產品缺乏聯動性、運行緩慢等弊端。
不過,當時全球網絡安全市場規模不到60億美元,專用集成電路芯片佔據絕對主導。幾乎每周一家新網絡安全公司成立的消息,更讓這塊“小蛋糕”的爭搶格外激烈。
謝青耳邊的質疑聲此起彼伏,但目標清晰的他並未受此干擾。他和團隊“關”起門來,“埋頭”創新研發。700多天之后,他發布了防特網的第一代產品,成功地將防火牆、殺毒軟件以及主動過濾病毒的功能集成到一個安全芯片中,實現真正的網絡安全防護,以過往任何網絡安全系統無法媲美的技術優勢,一炮而紅。
之后,謝青帶著防特網不斷向“一個全球更大的公司”的目標靠近,收獲了“最佳安全產品”等百余個國際獎項以及網絡安全設備出貨量全球第一的驕人戰績。現在,無論是對技術、市場趨勢,還是對客戶、合作伙伴,謝青都熟門熟路,甚至能夠底氣十足地說:“做網絡安全,對我來說是最容易的。”
為新目標而改變
雖然已在硅谷鼎鼎有名,但謝青還想創造新的高度。
“從100個億往上做到1000個億。”這是謝青給自己劃定的新目標。去年,他的公司銷售額達到近100億元人民幣。接下來,他想在100后面再加一個零。
在善用理工科思維分析問題的謝青看來,把企業規模從零做到1個億,從1個億做到100個億,從100個億做到1000個億是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的商業模式和團隊文化。
“越往大做就越難。”對謝青而言,前兩個過程,他已做過兩三次,而之后,如何讓企業再上一個台階,已經站在全球最前沿的他依然需要摸索。
擺在謝青面前的困難有兩個:一個是怎樣抓准產品定位和市場方向。“這比較容易,我比較熟悉。”他自信地說﹔另一個是如何增強銷售,擴大市場。“這是很大的挑戰。”他坦誠地說。
推銷網絡安全設備,最難的一關是贏得客戶信任。這是謝青的“先天不足”。作為一名華商,即便手握領先的技術,公司的名聲也足夠響亮,但要想真正融入美國的商業、文化甚至政治環境,並非易事。如謝青所說,即使現在,“每天依然會碰到與銷售有關的難題”。
這一次,不愛變化的謝青選擇主動改變。因為他發現,在美國,越是大的客戶,越是希望能與公司最高層的領導者對話。而這正是產生信任的基礎。
於是,過去內向寡言、隻愛埋頭做事的“理工男”開始新的嘗試。“最初,我就是和客戶握個手,照個相,但后來發現這樣經常是不夠的。”謝青漸漸意識到,要想與客戶建立並保持良好關系,不僅要對自己的產品了如指掌,還要熟諳對方的社交習慣。“也許,你還得和他看場球。”謝青笑著眨眨眼,用西方人常有的方式聳了聳肩。
改變自己總是艱難的。不過,天性樂觀的謝青從中找到了樂趣,並將銷售視作一項越做越熟的技能。現在,他幾乎每天都會會見客戶,解答他們的各種疑問,公司市場銷售的一線成為他熟悉的新陣地。
和客戶相處久了,謝青也有了自己獨到的“待客之道”。比如,學會傾聽客戶的需要,而不是強硬灌輸自己的觀念﹔又比如,學會等待,在客戶一時無法接受的時候,不妨“等一等,給他一些時間,反而更容易解決。”而他的客戶名單上,也漸漸列滿了全球十大電信運營商和眾多福布斯百強企業的大名。
淡然心態處理輸贏
談及謝青創造的商業戰績,人們容易習慣性地給他預設一副雄心勃勃的商人面孔。事實上,就像他走路總是不急不緩,說話也是慢條斯理,1米95的謝青讓人感受到的不是壓迫感,而是隨和,甚至隨性。
“哪怕火燒眉毛了,該睡就得睡。”謝青笑說,自己從來不是工作狂,一天怎麼著也得保証七八個小時的睡眠。
當然,在刀光掠影的商場,一定會有“火燒眉毛”的時候。在前后幾次創業中,謝青就不止一次碰到差點跨不過去的坎。“有些人選擇硬沖,但我喜歡放慢一下,看看這個坎能不能過。如果不能,就試著換一種方式。”
這聽上去有些隨遇而安。正如當年,因為創業,謝青沒有讀完斯坦福大學的博士學位,這使得他在清華大學任教的父親耿耿於懷,一直催著他完成學業。最后,拗不過父親,謝青在創辦飛塔的同時,回到斯坦福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可是,堅持了兩三年,他還是放棄了。“那段時間太辛苦,每天沒辦法睡8個小時。”謝青朗聲笑道,不以為意。事實上,他從未停止“充電”。只是在他看來,真正的知識來自自身長期的學習,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互聯網領域。
不強求,不著急,這正是謝青信奉的人生態度。生活如此,經營事業亦如是。如他所說,“最好的運動員也不可能永遠贏,關鍵是處理輸贏的心態。”
在謝青的產品庫中,有一半以上的產品,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甚至有一款早在六七年前就完成研發,但卻始終沒有進入市場,甚至可能永遠不會面世。“有些研發我們做的比較超前,但是市場還沒起來,如果一味地花大工夫去打市場,效果反而不會很好。”謝青淡然地說道,語氣中沒有太多遺憾或不甘。在他看來,無論是做產品,還是投資其他創業公司,隻要有一半是成功的,他就覺得很不錯。
這份豁達看待“輸贏”的心態源自謝青清晰的價值判斷。“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能力,不要因為一時的輸贏影響研發的能力和心態。”謝青說。
或許正是這份淡定的心境給了謝青專注的力量,也讓他能夠從容應對創業場中的種種挑戰,讓世界看到華人可及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