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華人子女在上課。(資" />
圖為華人子女在上課。(資料圖片)
據當地媒體報道,美國華裔李先生花重金搬到小學密集的紐約皇后區森林小丘后,女兒卻因學額不足被3所小學拒收,最終由市教育局分配到其他地區上學。李先生日前連同多名家長向市教育總監投訴,要求解決森林小丘學額不足問題。
學額不足移民難插班
讓孩子上一所“好學校”是不少中國家長共同的目標,很多定居海外的華人同樣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公立學校學額緊張,私立學校費用高昂,究竟該如何為子女選擇學校讓不少家長備感糾結。李先生表示,雖然教育局發言人承諾增加學額,但這對他來說緩不濟急。他隻好讓女兒今年9月開學時就讀私立學校,“這又會多出很大一筆開銷,但至少比到其他區讀書好”。
眾所周知,外國公立中小學教育普遍遵循就近入學的原則,學生會被自動分配到家庭居住地所在的公立學校。如果對學校不滿意或遭遇學額不足,家長們隻能搬家,或者讓孩子就讀私立學校、雙語學校。
然而近幾年來,海外華人的移民身份仿佛成了子女求學路上“絆腳石”。據先前媒體報道,馬德裡華人徐先生在當地房東的幫助下,了解到可以讓孩子在次年插班一所由政府資助的雙語學校。但親自報名時,校方卻堅稱名額已滿,沒有空位。新加坡華人周女士曾到區內離家較遠、也不太熱門的一所公立小學為孩子報名,可直到3個月后,教育部才來信告知沒有學額,讓他們自行解決。
對於這一現象,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王曉陽教授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對於在當地居住的合法移民,子女進入地區公立學校就讀一般不成問題。“學額不足問題隻存在於部分地區,一般來講,新建的社區有可能學額不足,需要把學生調劑到稍遠的地方。”總體看來,公校拒收與歧視並無直接關聯,隻要具備合法身份,子女入學更多地取決於家長自己的選擇。
學校好壞評判多標准
華人家長之所以希望將孩子送到公立學校,可能更多的是出於學費上的考慮。以美國為例,美國中小學教育分為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兩個系統。公立學校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十二年級不需交學費,私立學校的學費則比較貴,有的年費高達上萬美元。王曉陽指出,美國90%的人口都在公立學校上學,隻有少數有錢人才到私立學校就讀。
除此之外,教學質量也是華人父母擇校時的重要參考標准。王曉陽稱:“公立學校屬於義務教育,生師比例較大,老師對每個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就會相對差一些,校風和教學質量上也往往不如私立學校。”
在西班牙華人葉雪婷看來,現在華人的經濟條件越來越好,他們把子女送到私立學校很多時候不是因為公立學校學額不足,而是因為覺得私立學校的教育條件更好。“擇校問題要分群體來看,打工階層一般就近入學,富裕的華人則傾向於選擇私立貴族學校,即使花費高、距離遠。現在馬德裡就有不少專門針對華人的招生廣告,用先進的學校設備、國際化的教學模式吸引華人家長。”葉雪婷說。
為了衡量各地中小學校的教育水平,各國也會設立不同的評判機制。美國加州政府每年都以加州公立學校學術表現指數為學校打分,得分高低主要取決於該校學生在加州標准測驗中英語、數學等學科的成績。新西蘭教育部網站則會公開每所學校的評估報告,並且每兩到三年定期更新。報告裡會顯示學校的注冊學生人數、族裔比例、男女比例等基本數據,還有詳盡的教學總結。
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教授李斧博士表示:“‘好學校’的評判標准是多方面的,這包括多種權威機構的綜合評分、標准化統考成績、開課種類、課外活動、師生比例等,當然還包括周邊壞境是否安全。”
華人子女擇校有講究
上述評估為華人家長擇校提供了一個客觀的參考,但對於很多華人而言,學校的排名才是最關鍵的因素。對此,李斧認為沒有必要:“有的家長認為上名校才有面子,也是孩子進入好大學的保証。但很多學校競爭過於激烈,並不一定適合子女的具體情況。”
還有不少華人家長更關注的是學生族裔的比例。家長們普遍認為,當地人比較多的學校教學質量比較高,學生的家庭背景更好。但在這樣的學校,華人子女也更容易遭遇當地學生的排斥。對此,葉雪婷深有感觸:“我10歲移民過來后在學校經常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視,一些當地同學會進行言語上的攻擊,行動上將你邊緣化。華人子女輟學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不能融入學校的生活。”因此她建議華人家長選擇有一定亞裔移民群的學校,“這說明那個學校對於移民的接受度、包容度比較高”。
為了發揮子女的“數理化”優勢,部分華人家長也開始對學校的辦學特色進行考察。王曉陽表示,美國有一種“磁石學校”,也就是特色學校。它會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開設富有特色的課程。磁石學校沒有學區和入學條件的限制,學生可以自願申請入學。“在以數理化為特色的科技高中,華人孩子在競爭性考試中更具優勢。”王曉陽說。
事實上,除了數據和報告,家長們了解當地中小學更為直觀的方法就是去學校參觀。美國華人姜先生說:“一般而言,無論是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家長都可以在孩子申請入讀前與學校取得聯系,預約專門的時間去班級裡實地觀摩考察,最后綜合家長和孩子的感受來決定選擇哪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