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商機、發家致富是大部分中國移民最初來到希臘的目的,他們成為了當地的第一代華商。
希臘的歷史很長,悠悠幾千年,這片愛琴海沿岸的土地,見証了歐洲最早的文明。希臘華僑華人的歷史很短,從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移民在希臘開始起步計算,直至今天僅有短短20多年。
世事如棋局局新,旅希華商們見証過希臘加入歐元區后經濟騰飛的黃金時代,也經歷了這個國家自二戰以后最嚴重的經濟危機。面對不如意的金融環境,“退”還是“守”是曾經令華商最感到困惑的問題。
退避的已經遠去,堅守的仍在打拼,在希臘債務危機的第八年,就希臘華商的現狀和情況,《中希時報》【希中網】記者帶您一道,看看他們的轉型之路。
受經濟危機沖擊 華人零售商店萎縮近1/4
作為希臘唯一的華人電商平台“歐洲易購”的負責人,詹淼掌握當地華商的第一手數據材料。他透露,目前在雅典的批發貨行大約有300家左右,零售店則相對較多,包括雅典、塞薩洛尼基以及各城鎮、島嶼和鄉村在內共有約800家。
對於希臘華商的發展高峰期,業界普遍認為是在2008年前后,當時不少華人都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到這個南歐國家。當價廉物美的中國紡織品來到希臘時,這個市場一下子就“火”起來了,華人商鋪開張成為了一種風潮。但到了2009年底,希臘陷入主權債務危機的深淵,華商也隨之備受沖擊。
詹淼告訴記者,受經濟危機影響,不少華商店鋪經歷了停業關門的過程,與最高峰時相比,零售商店數量整體萎縮了近1/4。而批發貨行更多是易手經營,數量並沒有明顯萎縮,加上小商品經營者多了起來,華商批發貨行的數量甚至有上升的趨勢。
找准時機創建電商平台 升級傳統貿易模式
對旅希華商在惡劣的大環境下面對的沖擊和困境,在進軍電商行業前曾從事童裝批發生意十幾年的詹淼深有感觸。他說,2015年是希臘經濟危機非常嚴重的一年,當時他的服裝生意規模和利潤都有很大幅度的下滑,“一直這樣做下去的話,店鋪隻會越來越萎縮,競爭力越來越小”,詹淼坦言當時遇到了發展的瓶頸,更擔心如果一成不變的話,未來的路將會越走越窄,“一定要轉型,尋找突圍而出的途徑”,他下定了決心。
頻繁地往來於希臘和中國兩地的詹淼發現,歐洲電商和中國電商發展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為華商服務的電商,無論是零售還是批發領域,在希臘甚至整個歐洲幾乎都是一個空白,還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
“我們要尋找差距,差距就是一種機會”, 詹淼告訴記者,就是阿裡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的這一句話深深地打動了他。於是,從2015年起,詹淼著手創建電商平台,把各方的資源整合聚集到這個商務平台上。他認為,希臘市場相對其它國家而言比較保守,所以電商發展非常緩慢,但它的發展空間卻非常巨大。
據悉,包括希臘、法國、意大利在內,截至目前已有2080家商戶進駐到了該商務平台中,近期還計劃在西班牙、葡萄牙等歐洲國家進行推廣,預期進駐商家可上升到4000家以上。
找對了方向,就能走向光明。對發展電子商務平台充滿信心的詹淼認為轉型創新和傳統貿易並不矛盾,“傳統的貿易模式肯定永遠都在的,但華商堅持傳統模式的同時,可以拓展、升級、轉型,從經營范圍到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可以作出調整,不能再守株待兔,而是要主動走出去,借力互聯網,打開市場。”
看好希臘旅游業 跨界經營亞洲餐館
近年來,進行產品升級或產業轉型的旅希華商不在少數,以往中國商人主打的傳統產品隻有箱包、服裝、鞋帽,如今還有電子產品、燈具等。更有一些華商勇敢地跨進了自己完全陌生的領域謀求新發展。
10年前來到雅典的華商張維在奧莫尼亞區附近經營一家服裝批發行,從去年起,他“搖身一變”成了一家日本餐廳的老板。提起改行的心路歷程,張維說,“雅典服裝行業從2013年開始走向衰落,一些原本很大的批發貨行都感覺生意不好做了,一年不如一年。”
究其原因,他表示首先是在希臘經濟危機沖擊之下,零售商的入貨量減少,其次是隨著中國原材料、人工上漲,與土耳其等外國同行競爭時的優勢越來越小,另外,ZARA、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