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海外僑訊
擁有“中國飛檐”的巴西鑽石城
2017年02月22日10:23  來源:新華社

在巴西米納斯吉拉斯州北部迪亞曼蒂納附近的小山上,吉爾森日日夜夜生活在一個簡陋的小窩棚裡。

  平時,他用一把鋤頭在周邊刨土,然后用簸箕把土運到附近的小溪邊,裝到特制的篩子裡,放到溪水中一遍一遍篩,最后將篩出的小石塊平鋪到一個台面上仔細尋找。

  這一天,他找到了一塊重0.3克拉、淨度很好的小鑽石,在當地能賣大概300雷亞爾(約合660元人民幣)。

  這就是巴西最傳統的尋找鑽石的方式,從18世紀一直延續至今。44歲的吉爾森已經這樣淘鑽淘了12年。10年前,他曾經淘到過一塊重達3克拉的鑽石。他用賣鑽石得來的錢蓋房、娶妻、生子。

  “迪亞曼蒂納”在葡萄牙文中的意思是“鑽石之城”。早在200多年前,這裡的鑽石可要好找多了,幾乎一彎腰就能撿到一塊。曾經,“迪亞曼蒂納”叫作“蒂茹庫”,位於蒂茹庫河與格蘭德河的交匯處。

  與米納斯吉拉斯州其他地方一樣,18世紀初,大量淘金者來到這裡尋找黃金。但在淘金的同時,人們經常淘到一種很特別的小石塊,亮晶晶,十分吸引人。

  歷史和文物保護專家約翰·斯潘格勒告訴新華社記者:“鑽石是一種自帶能量的石頭,在一堆石頭中總是最顯眼的那一塊。”

  由於當時在美洲從未發現過鑽石,當地人根本想不到這些石頭就是鑽石。他們撿回家后經常用作棋牌游戲的籌碼。

  后來,一名葡萄牙神父來到這裡。他曾游歷澳門,見過鑽石,但他並不想把這個發現與當地人分享。他離開前對當地人說,想拿走一些這樣的石頭做紀念。淳朴的當地人從家中拿了不少這樣的石頭送他。然而,第二天早上,當地人要為神父送行時赫然發現,他已經在半夜不辭而別。當地人非常奇怪,就拿了一些石頭到裡約熱內盧詢問,這才得知這些石頭的價值。

  1731年,“蒂茹庫”被更名為“迪亞曼蒂納”,大規模的鑽石開採正式開始。斯潘格勒說,因為鑽石價格昂貴,礦主通常嚴密封鎖礦區,雇佣大量奴隸開採。奴隸如果被發現從礦上偷鑽石,會立刻被處死,而如果找到大顆鑽石及時匯報,就有可能恢復自由身。

  鑽石的發現讓迪亞曼蒂納迅速積累了大量財富,作為巴西宗主國的葡萄牙也因此得到大量稅金。1755年,葡萄牙發生大地震,首都裡斯本幾乎完全毀壞。而憑借開採迪亞曼蒂納鑽石所得的收入,裡斯本得以在3年內重建。

  迪亞曼蒂納與外界被大山阻隔,交通不便。歷史上,由於各家都很富裕,但又無處花錢,於是人們就把錢用來裝飾房子。從遠處山上眺望迪亞曼蒂納,隻見綠樹紅花掩映黃色屋檐,街巷縱橫,高低錯落。1999年,迪亞曼蒂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這裡的很多房屋都有一個特點——像中國古代建筑一樣擁有飛檐,而裡約熱內盧州的典型民居則沒有這樣的建筑風格。“這確實是受到中國的影響,”斯潘格勒告訴記者。

  隨著鑽石的開採,迪亞曼蒂納需要大量能夠打磨雕琢的技工。於是,不少中國工匠經由澳門前來此地干活。他們不僅帶來了打磨鑽石的工藝,也帶來了不少中國器物。城內的鑽石博物館陳列一些東方風格的瓷器,上面繪有東方的亭台樓閣。當地居民就是以這樣的中式風格來建造自己的家。

  為了紀念澳門工匠為城市發展作出的貢獻,迪亞曼蒂納老城裡有三條街,分別叫上澳門街、中澳門街和下澳門街,距離推動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建設的前總統庫比切克故居僅百米之遙。

  斯潘格勒說,三條澳門街的存在証明,歷史上曾有中國工匠在迪亞曼蒂納工作和生活。目前,市政府和文物保護部門正整理歷史文獻,希望找到確鑿的文字記載。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