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剛過,記憶仍未走遠。有這麼一幫留學生,為了讓海外的春節更有“年味”,在異國的廚房裡鑽研起了怎麼做傳統的家鄉菜。
外婆視頻指導做“蛋餃”
張琪(化名)現就讀於葡萄牙裡斯本大學,2017年春節是她在這裡過的第二個春節,由於期間課業任務不重,她在大年初一做了一道以前在國內過年必吃的家鄉傳統菜——蛋餃。
蛋餃是江南人家過年飯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菜肴,更是張琪從小到大感受到的“年”的味道。“吃蛋餃對我來說,就是過年的標志,這也是我最愛吃的一道菜。已經兩年沒回家過年了,我就想要自己嘗試一下怎麼做蛋餃。”
然而這卻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在大年三十的前一天,張琪就在網上找了很多做蛋餃的視頻,仔細學習鑽研。第二天,她又特意從超市買來了雞蛋、豬肉等新鮮的食材,先把蛋餃的肉餡調好放在了冰箱裡。
大年初一一大早,張琪就開工了。這次,她還給自己請了一位特別顧問——國內的外婆。由於時差原因,裡斯本的上午正值中國傍晚時分,剛接通視頻,張琪就看到了屏幕另一端神情激動的外婆。“我家外孫女真是長大啦……先把勺子預熱,倒油,對!然后澆蛋液,好,看它差不多凝固了就可以放肉餡了。”
就這樣,張琪把手機立在了廚房的桌子上,一邊聽著外婆的悉心指導,一邊完成了自己親手做的第一道家鄉菜。
端著“沂蒙炒雞”穿小城
賈玲(化名)曾就讀於西班牙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大學。在除夕夜,她和十幾個同來的中國留學生約定在其中一個同學的家裡吃年夜飯。為了這頓年夜飯,每個人都准備了一道家鄉的傳統菜。來自山東的她決定做一次家裡過年常吃的沂蒙炒雞。
考慮到會有很多同學吃,在操作時,賈玲加大了炒雞分量。但做菜的鍋很小,所以翻炒起來油和湯汁總是濺出來。而且,由於她是第一次做這麼大分量的炒雞,也把握不好調料的多少,賈玲和廚房裡的同學們就每隔幾分鐘嘗一嘗,直到覺得口味合適了才把火關掉。
“記得當時做完菜大家都挺累的。但是休息了一會,我們就端著鍋出發去同學家吃年夜飯了!”回憶起那天的場景,賈玲不禁笑了出來,“我帶著一鍋沂蒙炒雞穿越了幾乎整個小城。”
離家越遠越想念中餐
何佳妮現在意大利米蘭聖心天主教大學交換學習。除夕夜,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們在廚房裡一展身手,不過幾個小時,螞蟻上樹、鹵雞爪、麻婆豆腐、土豆燉牛肉等各地的傳統菜都被端上了桌。何佳妮感嘆:“很多出國前廚房經驗為零的小伙伴現在菜刀一揮、鍋鏟一翻,都變成大廚了!”
剛來米蘭時,何佳妮身邊的同學沒幾個會做飯的,因為怕火怕油幾乎沒下過廚房的人也不在少數。因為所租房子的灶台得手動打火,剛開始她對開伙能避則避,每天靠意面、披薩和超市買的燒雞土豆度日,撐了半個月實在是吃膩了。再加上父母經常追問日常飲食狀況,何佳妮隻好逼著自己學做飯。從剛開始炒菜下鍋恨不得帶上頭盔手套到現在面對油星飛濺的從容自若,何佳妮說自己“成長了許多”。
“我每次做大餐成功,都發圖給父母炫耀一番,嘴上說是要深夜誘惑他們,心裡更多想的是讓父母不要擔心。其實越是遠在國外就越想念中餐。把年夜飯的照片發給父母,更是想向父母証明我們有能力把自己照顧好,不想讓他們在過年時擔心。”何佳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