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聯動態
親情中華·走進僑鄉” 慰僑暖意掃盡北國春寒
2017年02月16日15:44  來源:中國僑聯

《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年02月13日 第06版)

圖2_副本

為丹東市群眾藝術館群星藝術團演員表演朝鮮族舞蹈《邊城鼓韻》 徐雪塵攝

圖3_副本

為沈陽雜技團演員在丹東市文化宮表演雜技《未來—雙軌旋轉飛杠》 徐雪塵攝

近日,為期6天的2017“親情中華·走進僑鄉”慰問演出在遼寧沈陽落下帷幕。九州曙色金雞喚,四海春風紫燕掀。在公主嶺、通化、丹東、歷史悠久的沈陽等地,藝術家們一場接一場的精彩表演和僑胞僑眷們一浪高過一浪的熱情,讓這份溫情變得更加厚重。僑胞僑眷借著晚會互訴僑心意,讓這初春的寒意一掃而盡。

  文化盛宴亮點多多

  “簡直一票難求!”家住丹東的朝鮮歸僑張晶感嘆,“老早就聽說這台晚會規格高,還融合咱們當地的特色。”張晶約上了社區的街坊鄰裡,很早就趕到了演出現場。

  確實,四場晚會無不讓觀眾熱情如潮、回味不斷。不管是公主嶺晚會上備受觀眾熱捧的秫秸稈演奏、剪紙、秧歌、二人轉,通化晚會上特色舞蹈、呂劇小品、戲曲,丹東文藝演出中的朝鮮族舞蹈、少兒京劇聯唱,還是沈陽文藝演出中的雜技、芭蕾舞劇等,都讓人看得懂,看得高興。中國僑聯文化交流部部長劉奇稱:“節目有的側重傳統民間藝術,有的則更希望呈現符合大眾口味的節目,都很受歡迎。”

  “老百姓喜愛的節目,一定是有特色的、貼近生活的節目。”公主嶺市范家屯文化館孫岩接受本報採訪時稱,“對於歸僑僑眷來說,文化慰藉是很重要的。我們通過將地方特色文化,也就是咱老百姓自己的東西和陽春白雪的藝術形式進行結合,碰撞出更具魅力的火花呈獻給歸僑僑眷以及廣大觀眾。”

  “實在是太驚喜了。”參加此次慰問演出的空軍政治部文工團獨唱演員伊泓遠在接受本報採訪時稱,“可以說每到一個地方都能感受到當地獨特濃郁的文化特色,尤其是二人轉、小品,這些藝術形式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交流學習的機會。”

  歸僑僑眷感到溫暖

  當看到呂劇小品《回家》時,家住通化市的朝鮮歸僑王秀蘭落下了激動地淚水,頻頻用紙巾擦拭。“我相信這個節目講述了每一位歸僑的心情。”說著老人開始追憶起往事,“剛歸國的那會兒,內心真的是十分復雜的。一方面能回到祖國懷抱,我們激動萬分﹔另一方面看見家鄉的變化,我們驕傲不已。”

  而在丹東的文藝演出現場,感人的一幕也發生了。“跟著走無論是多遠,故鄉路你心有良田,勝過世間榮耀與光環,隻要有更多人幸福的相見……”當熟悉的歌曲《老阿姨》回響在演出廳時,八十歲的朝鮮歸僑李燕落下了感動的淚水。

  “這台晚會是專給咱自家人搭的台、唱的戲!”家住丹東市的歸僑呂桂藍激動地說。的確,無論是從節目的編排,或是觀眾的組成來看,這台戲確實是為廣大歸僑僑眷們張羅的文化大餐。“目的自然是慰問僑鄉,豐富咱們的精神生活。”丹東市群眾藝術館群星藝術團負責人劉雲書說。

  “特別感動!”家住丹東的朝鮮僑眷卜坤動情地說道,“我們歸僑僑眷和僑聯的感情不亞於親情。這台晚會就像一場文化盛宴,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春節的慰問,更是精神層面的關懷和溫暖。”一旁前來觀看節目的朝鮮歸僑張晶補充稱,“其實除了這樣大型的文藝演出以外,咱們僑鄉社區也經常組織俺們參加小型晚會、聯歡會等等文藝活動。增強咱們歸僑僑眷的聯系,豐富我們的生活。”

  “實在是太驚喜了。”參加此次慰問演出的國家一級演員梁召今在接受本報採訪時稱,“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有觀眾不斷喊著‘再來一首’,這是對我們慰問演出最大的鼓勵和肯定。”

  豐富僑鄉文化生活

  每一場慰問演出,節目異彩紛呈。有二人轉、秧歌舞這類極具東北特色的民間藝術,也有鋼琴、芭蕾等帶有西洋特色的節目﹔更有戲曲、剪紙等一系列中國傳統藝術。“在基層僑鄉,像這樣豐富而又大型的文藝活動還是很少見的。”88歲高齡的馬來西亞歸僑嚴子聰在觀看完“親情中華·歡聚沈陽”文藝演出后稱,“尤其是像京劇《打虎上山》這樣的節目,不僅有利於豐富我們歸僑的文化生活,更有利於弘揚和傳承中華文化。”

  “僑聯對我們這些歸國華僑特別關心。不僅逢年過節來探望我們,為我們的生活排憂解難,還經常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如中秋茶話會、戶外徒步運動等,使我們在集體活動中感受到更多親情。”王秀蘭稱。這些年,王秀蘭見証了通化這些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美麗的街道、整齊的房屋,簡直是剛回國時不敢想象的”。

  家住通化市的韓國歸僑田仁江也稱:“除了話家常、送禮物、組織活動以外,還為我們通化捐贈了兩所僑心小學,給貧困山區的兒童提供課桌椅和學習用品,解決貧困歸僑的子女就業問題,這些幫助都切實解決了我們的實際問題。”

  暖僑心,聚僑力,助僑鄉。歸僑僑眷是地方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資源和動力,對歸僑生活的關懷和幫助無疑也是助推僑鄉發展的應時之舉。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