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報記者 紀娟麗
2017-02-16期08版
從迎接中華民族新春佳節,到歡度元宵,從海外慰僑演出,到走進僑鄉活動,連日來,中國僑聯“親情中華”系列活動收獲了無數海外僑胞、歸僑僑眷的掌聲與淚水。創辦於2008年的“親情中華”主題活動,全國僑聯系統共組派195個藝術團,赴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余座城市進行900余場慰僑演出,已成為最具影響力和美譽度的中外文化交流品牌活動之一。
親情中華撫慰華僑心
“每逢佳節倍思親。熟悉的旋律,動人的舞姿,美輪美奐的演出,把大家帶回到了遙遠的故鄉。我們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感受到了祖國母親對海外游子新春的祝福。”2月14日,剛結束“親情中華·歡聚上海”活動返回北京,中國僑聯文化交流部部長劉奇收到了這封來自美國佛州華人華僑聯合會會長張學鋒的感謝信。
這份跨越大洋彼岸的信,把劉奇的記憶又拉回一個月前“親情中華”走進美國、加拿大慰僑演出活動的熱烈氣氛中。“僑胞們的熱情讓我們感動,演出場場爆滿、一票難求。”說起熱烈的演出現場,劉奇仍然很激動,僑胞們時而淚流滿面,時而掌聲雷動,時而全場合唱,整場演出,一直激情飛揚。
故鄉的問候是最深沉的鄉愁。在僑胞們看來,來自祖國的藝術家們台上的每首歌、每一個動作都很親切。聽著歌曲《十五的月亮》,邁阿密大學教授韋監欽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在海外的這些日子,這首歌曾陪伴他走過每一個中國傳統節日。如今,來自祖國的藝術家來到邁阿密帶來這首歌,仿佛將他帶回30多年前的故鄉,第一次在春晚舞台上聽到這首歌的情景。觀看完“親情中華·歡聚邁阿密”演出活動,南佛州詩文社社長古濱河向藝術團賦詩一首:“天涯羈泊久,何處覓親情?必是春風意,攜來故裡聲。星繁今夜燦,國盛五洲驚。一唱東方白,歡騰在邁城。”一首古體詩,道出了海外僑胞的心聲。
作為“親情中華”歐洲團團長,中國僑聯文化交流部副部長邢硯庄見証了無數感人的時刻,她目前還在歐洲帶隊演出。舞台上,來自國內一流院團的演員們帶來精湛的表演,一首鄉愁之歌讓僑胞潸然淚下,一首歌唱祖國則讓全場熱情激昂。舞台下的交流則更多,在后台,來自國內的演員們為沒能看到表演的當地華僑演員熱情清唱﹔飯桌上,演員和僑胞們用歌聲交流互動,表達親人的問候與喜悅。
“一些老僑胞從百余公裡外過來看演出,最后送演員們上車才走。還有一些老僑胞熱情地告訴我們,這是他們出國三四十年看過最好的演出。可見,來自故鄉的親情、文化具有強大的魅力。”中國僑聯文化交流部處長楊秀波告訴記者,連日來,從世界各地寄來的感謝信紛至沓來,有來自駐華使館的、有來自海外僑社的,甚至還有來自海外主流社會的,如今,“親情中華”不僅深受海外華僑期待,也吸引了大批當地主流社會的關注和參與,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平台。
文化大餐凝聚正能量
與“親情中華”海外慰僑活動一樣,從2014年開始的“親情中華·走進僑鄉”活動也受到國內歸僑僑眷、海外僑胞及當地民眾的廣泛歡迎。
“不僅有來自國內一流院團的節目,更有僑鄉當地的特色,希望以大聯歡的形式,讓歸僑僑眷共享優秀的中華文化大餐。”在剛結束的上海站活動上,上海市僑聯主席沈敏深刻地感受到了這一點。印象最深的是兩個節目。
一個節目由上海天使知音沙龍銅管組帶來,這支由自閉症兒童組成的樂隊,表演了五重奏《卡門序曲》、《機器貓》,以及歌舞《豆豆龍》,看著這群內心封閉,卻對音樂甘之如飴的孩子,觀眾爆發出陣陣掌聲。而給予這群孩子廣闊音樂世界,激發他們小宇宙的,是90歲高齡的僑界著名指揮家曹鵬。自閉症兒童的內心是封閉的,但是音樂卻讓他們的臉上重新綻放了笑容,正是看到音樂的力量,曹鵬義務發起成立了上海天使知音沙龍銅管組,用音樂帶著這群孩子走進了一個美麗新世界。
一聲號子一滴汗,當上海港碼頭號子表演隊帶來了原聲民歌《上海港碼頭號子》,給現場觀眾帶來了極大的震撼。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海港碼頭號子承載了勞動者頑強的生命力,也見証了上海港碼頭的歷史變遷。“表演者年齡最小的也有60多歲了,歲月的痕跡不僅讓這個節目震撼,更再現了一段上海港的發展歷史,讓觀眾感受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
每一個節目都經精心挑選,每一台節目均由匠心打造,於是才有了僑胞僑眷們的熱情回應,很多僑胞專程從海外回故鄉觀看演出。在福建龍岩,巴西閩南同鄉會聯誼總會名譽會長黃宴彩觀看完節目后說,“親情中華”藝術團走進龍岩,不僅帶來了一台文化藝術盛宴,更帶來了中國僑聯對龍岩海外華僑華人的關懷。“晚會節目豐富多彩,其中龍岩本土的閩西漢劇《閩西漢劇花獨秀》讓我印象深刻,在異國他鄉難以聽到這種家鄉戲,富有韻味。”
“這些有著濃郁僑鄉特色的節目,在豐富歸僑僑眷文化生活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帶動歸僑僑眷參與文化建設,展現中華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成果,凝聚社會正能量。”中國僑聯文化交流部工作人員介紹說,今年春節期間中國僑聯的慰僑演出接近尾聲,其中,海外有四個團組,分赴11個國家20個城市,國內走僑鄉也有四個團組,到達7個省14個城市,為僑胞送去了文化大餐,親人的牽挂。
親情讓舞台與眾不同
祖國和故鄉的問候,涌動的親情,讓“親情中華”舞台與眾不同。這一點,不僅從僑胞僑眷的熱情中可以感受到,也可以從演員的傾情投入中體會到。
“隻要參加過一次我們‘親情中華’的演出,就會有第二次。”中國僑聯的自信一方面來源於演員們多年來的支持,一方面也來源於“親情中華”這個舞台的獨特魅力。“僑胞們的熱情,對演員們帶來的藝術表演發自內心的熱愛,對人民藝術家由衷的敬意,不僅讓演員們在這個舞台上超水平發揮,更找到了自身的價值。”
對於“親情中華”這個舞台的獨特魅力,空政文工團歌唱家張原銘深有體會。今年,他跟隨“親情中華”演出團隊去了美國、加拿大,還去了上海和福建,雖然馬不停蹄,連元宵節也是在演出中度過,但是他卻感到十分滿足和喜悅。“最吸引我的是‘親情’兩個字,我在舞台上用表演把親情帶到海外僑胞身邊,而他們用掌聲和交流來感應和回饋,那種滿足感和喜悅是其他任何舞台也給予不了的。”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美國邁阿密的那場演出。張原銘是那場晚會的主持人,和當地華僑女主持人吳國梅搭檔。兩人一見面,才知道是老朋友了。三年前,張原銘曾跟隨“親情中華”來過邁阿密,那次,也是他們倆搭檔主持。“真的非常巧,老朋友見面,配合起來就更自如了。不僅如此,台下坐著的,也有不少是老朋友,在異國他鄉,老朋友見面就像親人一樣,真的是非常親切。”給予親人的一定是最好的。每次演出前,張原銘都要精心挑選演唱曲目,“主要是突出故鄉和親情”,今年,他挑選了兩首歌《咱老百姓》和《舒心的日子》,既有熟悉的旋律,又有衷心的祝福,希望為僑胞們帶去最好的演出。
因為這份特別親情,從2013年參加“親情中華”演出后,張原銘已經是這個演出團組的老朋友了。在“親情中華”演出團隊,像張原銘這樣的老朋友還有很多。據中國僑聯介紹,目前,“親情中華”演出團隊均來自中國一流院團,演員們老中青結合,已達幾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