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聯要聞
萬立駿看望僑界著名科技專家 走訪基層僑聯組織和新僑企業
2018年01月31日09:23  來源:中國僑聯

1月30日,中國僑聯黨組書記、主席萬立駿登門看望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存浩,走訪北京交通大學僑聯和新僑企業,向他們致以誠摯問候,向廣大歸僑僑眷致以新春祝福。

1

張存浩先生1928年生人,美國歸僑,我國高能化學激光領域的奠基人和開拓者、我國分子反應動力學領域的創始人之一,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在張存浩家中,萬立駿悉心詢問張存浩身體和生活情況,囑咐北京市、海澱區僑聯精心做好聯系服務。他表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凝聚著老一輩僑界科學家的心血,黨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僑界科技工作者要向他們學習,常懷感恩之心,樹立報國之志,珍惜國家發展提供的廣闊舞台和難得機遇,將自身所能與國家所需緊密結合,立足崗位,勤勤懇懇,發揮模范帶頭作用,把個人的價值追求融入到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

4

北京交通大學有190多名歸僑僑眷。近年來,北京交通大學僑聯堅持服務宗旨,積極團結聯系歸僑僑眷,開展了照顧“空巢”歸僑老人、建言獻策、引智引資、推介高鐵、助力華僑青少年、新僑鄉文化節、宣傳華僑愛國報國精神等工作和活動。萬立駿對學校僑聯的工作給予肯定。他說,歲末年初到基層僑聯來,主要是向大家學習、了解僑的情況。來到老師們中間,感到非常親切。在與僑聯干部和新僑代表座談時,日本歸僑楊中平教授、美國歸僑趙友平教授介紹了教學科研情況,並建議要多搭建平台,促進歸僑與科研項目、科研機構等的有效對接。萬立駿稱贊他們為我國高鐵等交通事業發展付出的努力、作出的貢獻。他說,地方發展、大學發展都需要人才。新僑回國需要好的對接平台,不僅是個人的問題,也是國家發展過程中要解決的問題。現在,國家有關部門實施了不少專門的人才計劃,吸引和凝聚人才,鼓勵和支持人才。僑聯是黨和政府聯系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的橋梁紐帶。地方僑聯、大學僑聯和校友會三方面力量要加強工作協同,把組織網絡、信息、人才的優勢疊加在一起,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智力需求、大學的人才需求與新歸僑的發展需求有效對接起來,把僑聯工作做實做大做響。大學僑聯要把歸僑僑眷和歸國留學人員廣泛聯系起來、組織起來,為他們服務,還要積極為學校發展挖掘人才、延攬人才。

3

在北京市西城區普天德勝孵化器,萬立駿走訪調研新僑企業諾亦騰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專注於人體運動的追蹤、定位與應用,是全球慣性運動捕捉技術的“領導者”,在虛擬現實、模擬訓練、工業仿真、教育培訓、展覽展示等領域都有代表性產品,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公司聯合創始人兼CEO劉昊揚是美國歸僑,國家“千人計劃”專家。萬立駿與劉昊揚熱情交流,了解公司發展,詢問技術問題,並對運用動作捕捉技術開展科普提出建議。他說,諾亦騰是一家有特色、很成功的新僑企業,有技術、有產品、有管理,是新僑創新創業的驕傲。劉昊揚表示,公司發展得益於趕上了好時代,國家在扶持創新創業方面出台了許多優惠政策,沒有這些好政策,企業不會發展這麼快,而在國外大多隻能靠企業自身努力去發展。萬立駿說,政府規劃產業發展方向,出台扶持政策,這是我國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新僑創新創業要關注國家和地方政府產業方向,主動對接產業政策,用好政策“紅利”,加快自身發展,同時積極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

張存浩先生、北京交通大學僑聯、諾亦騰科技有限公司對中國僑聯表示感謝,對僑聯組織更多更好地開展聯系服務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工作充滿期待,表示要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國家實力繼續努力。萬立駿說,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是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僑是一個特殊群體,見識多、視野寬、眼界高、愛國深、能力強,是我國發展的寶貴資源。僑聯組織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高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服務僑胞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關鍵是要堅持“兩個並重”“兩個拓展”,發揮以僑為橋作用,大力加強人才工作,既要發揮創業中華、特聘專家、僑創聯盟、海外顧問、海外委員、青年委員等現有各個工作品牌和平台的作用,又要設計針對新僑的行之有效、吸引力強的項目,認真總結地方和基層有益做法和經驗,努力形成有利於廣泛聯系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彰顯僑的優勢的系列活動,為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脫貧攻堅、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作出獨特貢獻,展示出新時代的新氣象。

2

中國僑聯副秘書長、經濟科技部部長趙紅英,北京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北京市僑聯黨組書記趙宏生,北京市僑聯副主席蘇泳,北京市僑聯副主席、海澱區僑聯主席石岳,西城區委統戰部副部長(兼)、西城區僑聯黨組書記、主席安亞榮,北京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兼統戰部部長孫守光,北京市僑聯常委、北京交通大學僑聯主席范瑜等參加了相關看望和走訪活動。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