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朝暉是新華社派到貴州石阡縣挂職的扶貧隊長。我曾經和很多人一樣,認為挂職干部就是來“鍍金”“刷簡歷”的,但在朝暉的身上看見了挂職扶貧就是一種犧牲,一種奉獻。
朝暉來挂職時孩子還不滿一周歲,中年得子,可以想象離別之苦﹔去年8月,他的父母遭遇車禍,母親去世,父親一直昏迷不醒﹔今年4月,他又在路上摔傷,眉心縫了四針。但他並沒有退縮,而是一如既往、兢兢業業工作,把所有的壓力、付出、辛酸、愧疚、犧牲和悲痛都深藏在心底,默默承受著。
朝暉作風正派、能吃苦、肯付出,能力強,處逆境卻不怨天尤人,困難重重卻積極向上。但我們私底下都叫他“三流干部”——流血、流汗又流淚。
朝暉不為人知的故事應該很多,我想還原幾個片段,談談對他的印象。
作風朴實
我是最早見到朝暉的石阡縣領導之一。2017年4月下旬,新華社領導帶新一屆扶貧隊員來報到,他們向我介紹朝暉,說朝暉是新華社十佳編輯。
我印象中,北京來的記者應該高高在上。但后來聽同事講,朝暉第二天就進入了角色。新華社有一批物資要捐贈給泥山村幼兒園,朝暉報到第二天就去了泥山村,但沒有出席捐贈儀式。
他一到村裡就去找村干部和村民了解村裡情況。捐贈儀式結束后,縣電視台記者看見朝暉認真地做記錄,就搶拍了幾個鏡頭。談話結束后,朝暉提醒記者不要作宣傳報道。
他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進入角色快、作風朴實、有點呆板。
特別能吃苦
接下來一段時間,我很少碰見朝暉,也沒看見他作為縣領導在新聞報道中出現,以為他去了市裡。因為他除了挂任石阡縣委副書記,還在銅仁市挂任市長助理。后來得知,他放棄了市裡的舒適,選擇了縣裡的艱苦,絕大多數時間都在下鄉調研。
我勸他常回市裡工作,這對他個人發展有利。他說:“扶貧是政治任務,不能出閃失。市裡工作都是指導性的,在縣裡直接面對問題,更有利於推動扶貧。”
后來每次見到他,筆記本、相機以及運動鞋都是標配。幾個月的時間,就走遍了全縣大部分行政村。要知道,在“地無三尺平”的貴州石阡,面積為2173平方千米,鄉鎮分布廣闊,山路崎嶇,從縣城到最遠的鄉鎮乘車都要兩個多小時,最遠的村要三個多小時。朝暉從小生長在北方,身材又高大,難免不適應,聽說有兩次摔倒差點滾下山。
他給我的第二個印象是:工作有激情、特別能吃苦。
敬業和赤誠熾熱的心
朝暉來挂職不久,他對“當代白求恩”夏愛克的系列報道在新華每日電訊刊發出來,隨后報道被領導批示,夏愛克獲得國家友誼獎,大家紛紛議論,原來到石阡挂職的是個“大記者”!
有幾次和他聊起採訪經歷。他說為了用夏愛克醫生的思維去對待每一位採訪對象,他沒有聯系地方宣傳部門,而是自費租車、步行,用了半個多月時間跋山涉水,沿著夏愛克醫生當年行醫扶貧的足跡從雲南西部大山到東部大山。
朝暉說他前后採訪了近百人,每天都有人哭泣,他自己也在採訪中深受感動,這也是他后來遠離孩子和父母,欣然接受援黔的一個重要原因。
朝暉來石阡一年多,石阡在新華社發表了70多篇報道,近十萬字。無論是報道質量還是報道數量,都很可觀。
他給我的第三個印象是:敬業、業務強、有赤誠熾熱的心。
統籌協調能力和執行力強
去年8月中旬,朝暉對接組織50余家企業到石阡捐贈和投資考察,他說:“這是推介石阡的好機會,一定不能讓考察活動出紕漏,要讓它發揮最大效益。”
從考察方案的制定、考察點和路線的確定、“新扶同心林”的布局以及簽約暨捐贈儀式的議程等等,他一項項設計把關,一次次去現場實地查看、踩點,一個細節也不放過。
聽同事說,由於企業捐贈項目多,捐贈儀式有四五十項議程,為確保活動高效有序,朝暉親自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彩排,不斷調整可能出紕漏的細節,一直忙到凌晨兩點多。縣裡同志說:“你是縣委副書記,不用管怎麼細。”朝暉說:“我最了解情況,我做最合適。”
最終,這次考察捐贈活動取得圓滿成功。活動結束后,由於捐贈項目多而雜,推動落實難度大。他又統籌協調各方力量,逐一推動落地落實。
今年朝暉又幫石阡對接1000萬元的醫療扶貧救助基金項目。朝暉說這是社領導親自爭取來的資金,一定要把資金用到該用的地方。他深入衛生局、合醫局、醫院調研,熟悉中央、省、市、縣相關政策,摸清貧困戶無法足額報銷醫療費用原因,與相關部門充分溝通,逐步形成基金實施方案,其間進行了十多次修改。
他給我的第四個印象是:工作精益求精,統籌能力和執行力強。
積極向上
去年8月,送走50多家企業,朝暉又邀請領導和同事來石阡調研採訪。一天晚上,正陪同記者在本庄鎮涼山村採訪,朝暉突然接到家裡電話,父母遭遇車禍,兩位老人病危。
他輾轉回到縣城已經深夜,次日凌晨趕到貴陽,然后飛回北京,又驅車回河北老家,等他趕到醫院,母親已經去世,父親還在搶救。
在父親昏迷的最初幾個月,朝暉多次往返北京和石阡兩地,一方面要照顧躺在病床上昏迷不醒的父親,並要到處聯系專家、籌集醫療費用﹔另一方面,要指揮和落實定點扶貧工作的各項任務。
在常人難以承受的多重壓力下,很多人擔心他扛不下去,縣委貴懷書記多次提出讓他留在北京,電話遙控開展工作即可。但田朝暉沒有照做,他將父親安頓好之后,又返回石阡,把所有的苦累都壓在心底,從不在人前表露,以至於縣裡除幾個主要領導外,其他人都不知道。
后來得知朝暉父親的救治費用超過百萬,縣裡幾個領導商量並籌劃著,打算舉行一次募捐活動。朝暉知道后,立即阻止,不讓大家擴散消息。他說:“我本身就是扶貧干部,絕對不能在縣裡進行募捐。我的困難是暫時的。”
在這件事上他給我的印象是:忠孝兩全,身處逆境卻不怨天尤人,困難重重卻積極向上。
舍小家顧大家
一次,看見他微信朋友圈發了一張他兒子滿周歲的照片,我問他怎麼不回去陪兒子過生日。他說:“才到石阡不久,對地方工作不熟,得加強調研和學習,盡快熟悉基層情況,轉變工作角色,推動工作落實。”
今年5月,又看見他微信朋友圈發了他兒子兩周歲那天父子倆視頻聊天的照片,照片上他看著兒子的眼裡飽含歉意和辛酸。
5月底,貴懷書記安排我和朝暉一起去新華社總社匯報工作,我和他說:“你回北京就多呆幾天陪陪家人,去醫院陪陪你爸爸,大家都會理解。”他說:“過個周末就回。”
從春節到現在,他一共就回去過兩次,一次就是五月份這次,還有一次是清明節。為了不影響工作,他和父親的主治醫生商量,把父親手術時間安排在清明節,這樣利用清明節放假,他陪同照顧父親手術,又能祭奠母親。
這一次對他的印象是:舍小家顧大家,默默付出,無私奉獻,無怨無悔。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他在深重的苦難面前沒有退縮,而是以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去面對和克服。苦難是最好的老師,相信經過這一年的磨礪,在朝暉未來的人生路上,沒有什麼艱難險阻可以讓他膽怯、退縮,他對人生的得失和取舍也都將會有新的感悟。
(作者為貴州省石阡縣委副書記,主管扶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