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海內與海外》
記憶永恆——今年“5·12”,我們回到北川中學
2018年07月10日15:19  來源:中國僑聯
原標題:記憶永恆——今年“5·12”,我們回到北川中學

WechatIMG1914

我們幾位這次是作為汶川“5·12”地震援建者的身份被邀請去北川的,一句歡迎“親人們回家”,讓本來就很激動的我們淚腺一下子徹底崩潰了……援建的500多個日日夜夜讓人難忘!

北川中學,小樹長大了,一條曲折的小河清澈見底,當初栽種的小草更加茂密了,每一幢建筑更加結實和厚重,每一條道路都很干淨和整潔。教室裡書聲朗朗,體育場上生龍活虎,樹蔭下的台階上,孩子們靜靜地看著書,操場看台的旗杆上國旗、北川中學校旗和象征著愛心凝聚的中國僑聯會旗,高高地飄揚在格處晴朗的天空中!

(一)

這兩天的時間,我們幾個老戰友、老伙計始終在一起。中國僑聯王厚增、林濤、楊紫,總設計師王小工,中鐵二局項目經理張芳耀,還有當地僑聯、縣政府擔任援建北川中學副指揮的蔣蓓、程微夢、周福蘭等,結伴去新北川中學轉了五六圈,細數、細說在設計施工過程中的每個環節、每個故事……

北川中學重建工程,佔地面積225畝,建筑面積7.2萬平方米,由教學樓、綜合實驗樓、學生宿舍、禮堂、食堂等13棟建筑組成,室外景觀、水系及綠化面積5萬平方米。所有設備、設施需配套齊全,是“交鑰匙工程”。工期緊、任務重、要求高,在質量第一的前提下,建設單位中國僑聯求進度、求節約﹔施工單位求工期、求工序、求安全﹔設計單位求合理、求效果。可以說施工的每一天,幾方都有碰撞,有爭執,但都在“把北川中學建成一座不倒的學校”的大原則下,空前的步調一致,在數聲“對不起”中,建立了戰友般的情誼。

王厚增是我們幾位中最懂業務,最懂工程,也是唱“黑臉”最多的一個人,以至於設計、施工方都“怕他”,厚增常跟我們說的一句話是:“我怕大家不理解”。待竣工驗收、審計全部合格后,大家如釋重負,體會到了厚增的一片苦心。林濤當時剛到基金會工作,他是我們幾個中感情最為豐富的一個人。參加援建時,孩子才兩歲多,一提到孩子,他就想、就流淚,他跟我們說:“寂寞不怕,余震也不怕,就是想孩子……”他每天給愛人打電話,感激愛人,並說一些他講過后都自認為做不到的話,比如“你太累了,衣服等我回去洗,地板等我回去擦……”等等。楊紫,畢業於北京體育大學,學體育教育兼修網球,很容易能找到一份好職業。偶然的機會,得知僑聯基金會要招一個去援建第一線的人,他一口就答應了。他年齡最小,重活、雜事干得最多,他也是我們群體中最招人喜歡的好小伙子。400多天扎扎實實的鍛煉,使一個走出校門的“小鮮肉”,變成了援建第一線的“鋼鐵俠”。

當時,“中國華僑公益基金會”具體承擔援建任務的日常工作,這個隻有7個人的小團隊,一方面要派員在第一線援建,一方面又要組織籌款,每個人都承擔了平時幾倍的工作量,付出了幾倍於他人的努力,但從未聽到他們張揚過、埋怨過。在一年的時間裡,發動了幾十萬人,籌捐款2億多人民幣,他們是真正的無名英雄……

(二)

北川中學是愛心鑄就的豐碑。每一片磚瓦、每一株花草、每一棵大樹、每一張桌椅、每一塊黑板等等,都能講出愛的故事。“嘉祥樓”“怡海樓”“德康樓”“定強樓”,分別由姚志勝、王琳達、高德康、林定強捐贈千萬元修建,他們的名字被鐫銘在石碑上,業績被師生傳頌著。印尼彭先生和林先生不願留下名字,他們捐贈的學生宿舍樓以“博愛”命名﹔香港華僑社團總會和央企僑聯,他們集體捐建的綜合樓、教學樓,分別被命名為“紫荊樓”和“揚起希望樓”。16個球場是“姚明基金”捐贈,教室裡的電子白板由思科集團捐贈,照明設備由飛利浦公司捐贈,消防設備及施工由丁曉明先生捐贈……還有幾十萬人的捐贈隊伍,他們捐贈的每一元錢都化作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鑲嵌在北川中學的校園裡。一位初到北京打工的農民工,把身上僅有的500元人民幣拿出300元捐給北川中學,他不願寫下姓名。北京豐台的一名老教師,她要求我們隱去姓名,每月坐公共汽車到基金會捐錢,支援北川中學。有一次她生病了,在痊愈后,把住院這3個月未捐的款項一並補齊了。當初的愛心故事無限,無法一一細數,用基金會的工作人員的話說,援建北川中學,每一天都收獲著感動,每一天都會付出感動的淚水,每一天都沐浴在大愛的氛圍裡。

(三)

北川中學是協力同心鑄就的工程,中國僑聯林軍同志是援建領導小組組長、是項目的總策劃、總指揮。林明江、董中原、喬衛等領導同志在項目的考察、勘探、設計、施工、驗收等各個時間和節點上,都能親臨第一線,給予及時指導、督促、檢查、落實。中鐵二局發揚“鐵軍”精神,以一流的作風和一流的技術,保証了學校一流的質量,整個工程實施“零利潤”施工。特別是項目具體負責人張芳耀、熊海、彭自強等一群年輕員工,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採取倒排工期正排工序的方法,日夜奮戰,創造了400天完成如此大體量援建任務的奇跡。北京建筑設計研究院由王小工負責的設計團隊,集眾家之長、兢兢業業,從長遠著想、從細節著手,做出了一流的設計,為北川的學生營造了一個舒適、優美、安全的學習環境,更使新北川中學成了新北川縣城的一個景點。這次難得的見面,得知參與北川中學援建的張芳耀團隊、王小工團隊,他們在單位裡,職務都往前晉升了,特別高興,這就是愛心的回報吧。

以王琳達董事長為首的怡海團隊,他們是參與北川中學援建最早、參與人數最多、投入精力最多的團隊,從選址到設計、從施工到竣工,怡海始終全程支援參與。王衛國、王玉廣、羅賢禮、楊帆等與我們始終生活戰斗在一起,成了我們患難與共的一生的戰友。援建北川中學工程竣工后,王琳達董事長又投入精力,組織了北川中學的支教工作。北川中學的學生都知道他們有一個“王媽媽”!這次,王琳達董事長作為海外僑胞的代表被邀請去了北川,她又打算在綿陽投資興業。由於她事務忙碌,我們隻匆匆見了一面。

(四)

每次到四川,最想做的就是到北川中學看一看。像這一次參加援建的“戰友們”聚得這麼齊,還是第一次。我與劉亞春校長,學校的張書記(已退休)、肖副校長等等,都太熟悉了。十年的相識,彼此時常惦念,這種惦念不離不棄。劉亞春校長的感情並不外露,“5·12”地震中,他的愛人和兒子同時遇難,但他把悲痛深深藏在心底。太多的責任讓他把北川中學當成自己家。他常說,北川中學不該和地震、災難與痛苦畫等號,應該和健康、快樂與幸福化為一體,隻要組織需要,就一直在北川中學工作。歲月的風霜在這位硬漢臉上刻滿了皺紋,頭上增添了許多白發,正是他帶領著他的團隊使北川中學涅槃重生。

“5·12”這一天,北川的天氣特別晴朗。往年像這樣的天氣可不多,總是陰雨綿綿,自然把人帶入“路上行人欲斷魂”的印象裡。十年了,蒼天有眼,給北川一地陽光。地震創傷已經過去十年。在這特殊的一天,來自全國各地的數萬人來到老縣城地震遺址,他們放輕腳步、放低聲音,或焚香悼念,或獻花祈禱,種種場景讓人落淚。北川中學的畢業生很多去了老縣城地震遺址。在老縣城遇到一位姑娘,她跟我說她是北川中學畢業的學生,她想同學了,特地從外地請假回來看看同學。她手捧一大束菊花,面對著老北川中學初中部遺址不停地訴說著。在這位姑娘的正前方,當年殘存的旗杆仍然飄揚著鮮艷的國旗。舊址上懸挂著一位母親給孩子的第三十封信,即使孩子永遠回不來了,她仍然心存希望,留下電話號碼,希望孩子回來時能給她打個電話。

“一刻十年,從未忘記”。但與過去不同,北川的鄉親雖心有戚戚,但極其平靜。在新北川中學,畢業生結伴回來,統一穿著的服裝印著“母校!我們回來看您了”的字樣。他們還為當年班上遇難的同學准備了服裝,他們說每年這個時候都會回來,因為他們是一個集體,一個都不能少……對家有遇難的人來說,十年是一個節點,生活還得繼續。“親人安息吧!”讓我們銘記“5·12”,敬畏自然,珍惜生命,讓災難永不再來。

最后把《北川中學重建記》的碑文抄錄於此,獻給援建北川中學的所有愛心人士和參與者。

WechatIMG1915

《北川中學重建記》

時維戊子之夏,裡氏八級大地震突襲汶川。斯時也,丘巒崩摧,雨驟風狂﹔北川縣城,毀於一旦﹔北川學子,驟遭大難。嚎慟之人,何止千萬﹔ 五洲同悲, 舉國哀挽﹔ 奮起救災, 眾志成城。中南海指揮若定﹔ 大中華同此國殤。

嗟乎,血濃於水,情系於心。扶危濟困,勇赴國難,惟華僑華人之光榮﹔愛國愛鄉,崇教重文,乃炎黃子孫之傳統。心念故土,沸騰熱血滿腔﹔壯懷激烈,誓為民族擔當。老其老,幼其幼,痛其痛,傷其傷。重建北川中學,慨乎當仁不讓。體僑情,順僑意,中國僑聯主動請纓﹔獻愛心,紓國難,海內海外雲合響應。善心遍及五洲,盡我綿薄﹔奉獻無分老幼,聚沙成塔。納百川之細流,蔚為江海﹔善款兩億,濃濃僑情﹔大禹故裡,人才必興。

中國僑聯,責任如山﹔中鐵二局,奮勇承擔﹔北京建院,精心設計﹔振川監理,質量優先﹔怡海集團,鼎力襄助﹔永拓審計,務實節儉。百日鏖戰,風雨共擔﹔愛心鑄豐碑,師生盡歡顏。鳥語花香,和鳴琅琅讀書聲﹔羌紅柳綠,映照絢麗新校園。全球僑胞心連心,情系北川譜新篇。

偉哉,浴火重生,多難興邦﹔壯矣,北川中學,鳳凰涅槃。功昭百代,文化重建﹔感恩四海,德重如山。莘莘學子,民之所望﹔杏壇葳蕤,國運延年!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

2010年8月17日

(責編:孫爽、閆妍)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