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2017年,我們又去香港了。
1月22日,兒子在汕頭成功主持、舉辦了與廣東省歌舞團聯袂演出的“迎新春民族音樂會”,曉光兒與歌舞團團長、嶺南著名打擊樂演奏家陳佐輝先生同台演奏大型鼓樂曲《龍騰虎躍》,奏響了新春序曲。乘著喜慶的歡樂,邀上遠居雲南大理的親家與大姐麗娟一家,兩家九口,小憩深圳,然后一起去香港過春節。
1月27日,陰歷臘月29,我們從深圳羅湖口岸入港,不消一小時,己乘上輕鐵,來到銅鑼灣,入住進蘇杭街的假日酒店,酒店是孩子們三個月前在北京網上預訂的,至於房價也是在網上查找比較,因個人需求和承受能力擇定的。酒店位於幾條小巷的交叉點,周邊有各種風味的餐廳、超市和小賣店,人氣很旺。38層高住18層,小巧且溫馨的感覺。香港對老年人的照顧蠻實際的,隻要夠了歲數,管你哪個星球的,一律有優惠。我們三個老人手執優惠卡,坐公交巴士很便利。這一點,比老家煙台都快捷,一個異地老年証都辦一年多了還沒影兒呢!為了聯絡方便,共享游港見聞,九個人首先建立了朋友圈,起名“北雲南飛”。變“蜻蜓點水”為“下馬觀花”,開始了香港自助自由行。
不用查地圖,也省去打聽路,憑著手機導航,誰提出想上哪兒,不用合計,拔腿就走,乘巴士、坐地鐵、打的士、坐渡輪,往來奔走於銅鑼灣、尖沙咀、中環、天星碼頭、金鐘太古廣場、旺角彌敦道、女人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游走在港島的大街小巷,就像在北京城遛彎兒。姐倆購物的精氣神旺,讓她們可勁兒遛去,有的是時間。上年紀人有自個兒愛好,光兒知道我的心思,帶我去百老匯挑選到了心儀已久的佳能單片相機,內地罕見,也貴。人家還饒給我一個4K高清存卡和潛水機殼,賺了。位於尖沙咀中心地段的九龍公園,鬧中取靜,孩子們忙逛街,我們就兩次到鳥湖畔觀賞紅鸛,聽空山鳥語,做保健操。渴了,茶室、咖啡廳一坐,瞅著海景聊聊天,酷。餓了,就近找個餐廳、快餐店,東西南北中,找個合口味的,嘗個新鮮,撮頓實惠,美!比京城方便多了。一到年節吃頓團圓飯可難了!缺錢的時候嫌飯館多,富裕了,繞世界找不見個吃飯的地兒。全香港光食店就有1萬1千多家,平均每600個港人便有一家,是全球酒樓餐廳數目相對人口比例最高的地方。世界各地的觀光客潮涌而至,香港美食業的漲勢可想而知。要不香港怎麼叫美食天堂吶!
民以食為天。來香港頭一餐和年夜飯最留印象。
酒店附近有家粵菜老館蓮香樓,服務員全是老先生,服務熱情,上菜也快,人多添菜也麻利。姐姐叫要辣椒,先是上了一點點,忙又叫添,不給了,再添要錢。我講雲南人吃辣才下飯,老先生聽懂了,上了一小碟,吃光,又添,又吃光,還要給,打住,酒足飯飽。問辣椒寽多少錢?不收了,老先生直伸大拇哥:“服了,真能吃辣!”瞧,賓至如歸了。
兩家人在大理和北京都吃過年夜團圓飯,在香港吃還是頭一回。三個月前孩子們就從網上預訂好銅鑼灣“鳳城酒家”,是遠近聞名的順德菜系名館,在業界屢獲殊榮。華燈初上,出住所穿過兩道巷口,來到海港一側的酒家,燈火通明,隔著落地大窗,隻見廳堂內近20桌酒席坐滿了人,尚待開席。入座后,一位老先生前來道賀,知是北方來客,便先行走菜,席間有求必應,周到體貼。菜香飯美,再加上自帶的精品五糧液、法國葡萄酒,家人們敬老互讓,推杯換盞,暢敘親情,溫馨和睦,其樂融融。為了答謝酒家,全家向服務的老先生敬酒,他一飲而干,抱拳示意,大家互道恭喜發財,皆大歡喜!美中不足,堅持30多年必守著看的央視春晚無奈被冷落了。入港隨俗吧!
1月29日,大年初二飄下小雨,全家乘渡輪去尖沙咀看煙花,先進海港城裡避雨。雨停,不知從哪裡冒出潮水般的人流,靜靜地,並不擁擠,有序前行,在香港文化中心旁老火車站鐘塔周圍找各自的立足之地。早來的老幼席地而坐,晚到的勉強站立。警察很多,井然有序。八時整,維多利亞灣被禮花煙火轟然燒紅,夜空煙花怒放,亮如白晝。人們歡呼著,舉起手機抓拍。維港兩岸超過40幢高大建筑化身為聲光交織的舞台,霓虹燈彩盡放光輝,倒映在維多利亞海灣,與夜空中煙花相映如畫,數十萬人翹首顧盼,幻彩詠香江,壯麗天地間,令人嘆為觀止!
渡輪上,依在船舷,望著被雨霧籠罩的維多利亞海,如詩如畫,如夢如幻,別有一番情趣。煙花,細雨,夜海,浪聲,一片溫柔鄉,人間何處尋……
乘上巴士,一路上我坐在頂層首席,無遮無攔地握著掌中寶錄像機盡情攝下久違的風光。所不同的是,此次游覽不再是我們夫婦倆,而是與親家、姐妹夫婦倆及一對兒女。親家多次赴港,兒媳麗華曾供職香港雨果唱片公司作音樂主持人多載。曉光兒他們中國廣播民族樂團早年就常來香港演出,並和香港中樂團的著名打擊樂演奏家閻學敏合作,為他的音碟《炎黃第一鼓》《天下第一鼓》演奏錄音。早在1990年春,我就應邀在北京電影制片廠1號棚,獨家採訪了當時正拍攝電視劇《戲說乾隆》的女主角趙雅芝,並先后發表了萬余字的《一代情女趙雅芝》等,在《北京青年》《大眾電視》《旅游》等多家報刊發表。為答謝我的文章,趙雅芝在京廣大廈香港影星賑災義演晚會上,將他的先生黃錦燊及洪金寶、梅艷芳等一眾港界著名藝人、影星介紹給我。由於與香港有如此之豐富的文化藝術的交集,我們這個家庭團隊,或許誰也不用做誰的導游,誰都用自己的眼光追尋著心目中的香港風情和香港故事,詮釋著他們對香港前世今生的認知。這其實是一種精神層面的“神游香港”吧!
又涉淺水灣,似舊友重逢。漫步在淺水灣的沙灘上,享受著海風的吹拂,不遠處兒子正用鏡頭陪伴著老媽老爸﹔千歲門裡,長壽橋上,眾位神仙大德仍在迎候著酬神還願的人們。仔細打量,海水還是那樣湛藍,只是岸上山間非富即貴的高檔高樓和別墅增添了不少,塔吊仍在“移山填海”。
家人一起在岸上的快餐店吃了點心。離開時,路過深水灣沙灘,隻見沿路筑起的七八個籃球場大的平台上,桌凳整齊列陣,煙熏火燎的,滿是吃自助海鮮的人群,烏泱烏泱的,大快朵頤。不用說,這裡的海灘,每一粒沙子在夜裡准都會委屈地哭!
夜走蘭桂坊,沒有電影中的熱鬧。不由想起什剎海銀錠橋一帶酒吧街。港九的酒吧,燈光黯然,隻有背景音樂,酒中不鬧,靜靜地飲,恰如“蘭桂”酒坊,名符其實。而后海酒吧,十分熱鬧,音樂加美酒,歡歌笑語,猶如海潮,實為“海酒”。兩地酒文化同中有異,可見一斑。
初二那天去金鐘太古廣場,一扭頭,見曾主演過《從奴隸到將軍》的著名電影演員、畫家張金玲正和家人在一起,忙上前互致問候。去年七月國家廣電新聞出版總局的畫展上我們還一起觀展、合影,想不到春節重逢香港,連忙合影留念。麗娟是影迷,為能巧遇影星而大呼有幸。
日久生情,相識恨晚。港島上還有那麼多的文化遺址、禪寺古廟、老巷新街、舊宅小鎮等奇山異水、趣聞軼事,聽說過,還沒來得及去。
朝陽以她噴薄的光焰洒滿維多利亞海灣,海上各式各樣的海輪、客艇、貨船劈波往來,昂揚遠航。對面尖沙咀的最高建筑似一支頂天立地的大筆,在霞光中熠熠閃爍。灣仔海旁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猶如大鵬展翅,蓄勢待發。金紫荊廣場上金紫荊雕像及香港回歸紀念碑矗立著,定格在每位游客心中,見証著香港正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坐在離港去珠海的渡輪上,人們靠在舒適的紅皮座椅裡懨懨小憩,我卻毫無倦意。剛從一本45屆香港藝術節的宣傳冊中讀到一則消息:《開往詩與歷史的渡輪一一流動寫詩工作坊》,寫道“香港碼頭、渡輪向來是香港詩人創作的來源,現在你也可以體驗這種流動的靈感幻變,跟隨詩人廖偉棠在碼頭待渡、渡過維多利亞港,一路上分析音樂會裡前人的詩作,一邊留神各種歷史與現實的細節,最后去創作關於我城的詩篇”。這分明是在邀約八方詩友。我有些后悔,沒早一點看到,否則,我肯定去赴約,盡管我的詩寫得並不那麼夠味兒。
渡輪在碧波中破浪前行,望著大海中即將合龍通車的珠港澳大橋,我想,不久的將來,我和我寫詩的哥兒們一起,准會再來香港串門兒,多住些日子,寫出一個詩化的香港!(作者:吳東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