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胡同" /> 蔡鍔與棉花胡同舊居 -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海內與海外》
蔡鍔與棉花胡同舊居
2018年03月01日15:55  來源:中國僑聯

北京的胡同裡有眾多的名人故居,大多已成為文物保護單位。但我一直耿耿於懷的是,北京西城護國寺街北棉花胡同66號院,卻從未被列入文保名單和挂牌。須知這是中國近代史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蔡鍔的舊居,當年蔡鍔被譽為“再造共和”的名將,沒有他的雲南首義,中國紀元表上很可能留下一個“洪憲帝國”的年號。在這個普通的四合院中,發生過多少驚心動魄、縱橫捭闔,且不去說他,單是將軍與小鳳仙那一幕真摯情殷的傳奇故事,就足以令人生無限嘆惋之情了!

小鳳仙是當年北京八大胡同裡“雲吉班”的名妓,本姓張,粗通翰墨及琴棋書畫,也算饒有風姿。“雲吉班”是北方妓院,稱之為“班”。南方妓院則稱之為“院”、“館”。“雲吉班”的名妓花名中皆有個“鳳”字,當年《北京實用指南》之類的書皆可查到小鳳仙的名字。《曾孟朴年譜》一書中對小鳳仙出身敘之甚詳,尚稱信史。但雖為名妓,如果她沒有遇見蔡鍔,也可能一生 “老大嫁作他人婦”而已。但她遇見了蔡鍔。蔡鍔不僅是名將,更是儒將,反對袁世凱稱帝,被袁世凱勸養病為由從雲南都督任上羈縻於北京,先饋贈大洋一萬元,后將他的親戚、天津何姓鹽商在北京的這套四合院“借”與蔡住,院內房屋裝飾頗為典雅。又委以昭威將軍銜兼各種無實權的職務,表面籠絡,內則控制。當然,袁世凱更看重蔡鍔的軍事才干,有延攬之心,一度甚至想起用蔡鍔為陸軍總長。但又正如袁世凱對曹汝霖所雲,蔡鍔“有才干,但有陰謀,我早已防他”。所謂“陰謀”,即蔡鍔以“為四萬萬人爭人格起見”,矢志反對復辟帝制。但蔡初始對袁尚抱幻想,這也是他自滇來京之意,將早年所著《軍事計劃》修改后呈袁,主張進行軍事、政治改革。但“二十一條”的簽訂,使蔡對袁徹底失望,從此萌生反袁之心。為迷惑袁世凱,他故意留連忘返於八大胡同,花酒雀戰,以示放縱。於此卻成就了一段因緣——與小鳳仙惺惺相惜。按說一個尋常妓女,遇見蔡鍔,最大的理想也不過委身相與跳出火坑。但殊不知小鳳仙卻是一個深明大義的溫柔女子,現在看來,她應該明了蔡將軍的義舉,而成為將軍的掩護者。當年小鳳仙經常出入這所宅院,為蔡鍔迷惑袁世凱的“金屋藏嬌”造成事實,也經常陪將軍赴天津密晤梁啟超共商反袁起義機密。京津道上,香車迤邐,令人想見英雄美人的繾綣情義。

這所小院附近當年密布袁世凱的特務機構——軍政執法處的便衣,因為袁世凱對蔡鍔並不放心。袁世凱手下的將校們也常來這個小院與蔡鍔應酬,當然也負有使命。蔡鍔不僅經常到雲吉班夜宿溫柔鄉,公開去小鳳仙的住處閑坐,也曾在家中上演了一出活報劇。蔡鍔到京后,即派人從湖南寶慶老家,奉迎母親王氏,及夫人劉森英、女兒、弟弟等進京,都住進這所小院。有一次甚至故意與妻子大鬧,要將小鳳仙“藏嬌”,這場“鬧劇”甚至驚動了袁世凱。袁派王揖唐、朱啟鈐前往蔡宅勸解。但蔡夫人愈加氣憤,聲稱要回湖南老家。蔡鍔還請朱啟鈐代為尋覓佳麗。朱等向袁匯報,袁笑蔡鍔是“風流將軍”。蔡母也大為生氣,馬上攜兒媳等南歸。現在看來,這完全是“苦肉計”。但袁世凱是何等人物,雖然蔡鍔表現出“風流”喪志,也在贊成帝制的請願書上簽名,卻仍然狐疑蔡鍔的表現是假象。因為袁不斷接到密報:蔡宅經常有南方人和陌生面孔出現,這些人實則是與蔡在密謀討袁起義。又聯想到蔡鍔在雲貴軍中的部下將領們對帝制不持可否,故袁下令突擊搜查蔡宅。時值清晨,蔡適在宅內,軍政執法處的軍人強行進入,各屋翻檢,但一無所獲。蔡鍔早已將與雲貴方面聯系的密電碼轉移。搜查事件引起軒然大波。蔡鍔憤而致電軍政執法處長雷震春,雷懾於蔡將軍震怒,竟不敢接電話,遲遲到下午才回電,表示是“誤會”,並以槍斃為首軍官結案。據說蔡鍔還找到袁,袁表示不知,大加慰撫。但從此后,胡同附近的密探人數大為減少,監視也漸漸也鬆弛。蔡鍔1913年10月進京,1915年8月以后奔走於京津道上,1915年11月17日出京,總計在棉花胡同66號居住了兩年。

這條胡同當年因蔡鍔居於此,冠蓋車馬不絕。因蔡鍔是名將,又有軍事教育家的盛譽。他所編著的《曾胡用兵語錄》,不僅為當時帶兵將領所青睞,連蔣介石也大力倡導為黃埔軍校生所必讀書。因而識與不識,軍政要人常來慕名拜訪。閻錫山、蔣百裡、袁克定及袁世凱手下的謀士和將軍們,均來過這個小院。蔣百裡與蔡鍔同為日本士官學校高材生,與蔡關系甚密。來過次數最多的是“籌安六君子”之一的楊度,在東京時與蔡鍔結下情誼。楊度不僅每在袁耳邊盛贊蔡鍔是軍事人才,也是奉袁之命來游說,以蔡的威望列名“籌安會”發起人,但每次均被蔡以“軍人不應過問政治”而拒絕。

蔡鍔最終擺脫監視潛出北京赴雲南發動起義,而助蔡鍔出走則傳說是得力於小鳳仙的掩護,因而時人有不少詩文筆記大加渲染。其實蔡鍔在京后期,已向袁請病假,因梁啟超是蔡鍔老師,居天津。蔡每去津門,袁並不阻攔。關於蔡鍔秘密出走的情節有不少版本,但人們多寧願相信傳奇色彩的美人救英雄的傳說。電影《知音》等眾多戲劇小說多採用這個情節。毫無疑問,蔡鍔在北京那一時期,心情最為苦悶,小鳳仙的慰藉當然會使他愁懷釋減。這個一見鐘情的因緣可惜沒有結局。蔡鍔因為積勞成疾,年僅35歲就因患喉癌英年早逝!我們今天無從知道小鳳仙的心緒,與她年齡、地位、志向大相庭徑的、所心儀的人一赴黃泉,她是不是心中的幻夢被無情地碾碎了呢?

據當時報載:在北京舉行的蔡鍔公祭典禮上,小鳳仙親臨祭奠並自撰挽聯。其一雲:“萬裡南天鵬翼,直上扶搖,劇憐憂患傷人,萍水因緣成一夢﹔幾年北地燕支,自悲淪落,贏得英雄知己,桃花顏色亦千秋。”其二雲:“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劉成禺《洪憲紀事詩本事箋注》說前一聯作者是“某髯手筆”,大約不便明指。現已証明是清末民初名士易宗夔代筆(見《新世說·傷逝》),后者用典尚貼切,辭不甚工整,大約應是小鳳仙自撰。不過前一聯雖為代筆,“英雄知己”“萍水因緣”的心情應該還是真實的。許姬傳曾稱贊“文人捉刀”的此聯“典雅貼切”(《許姬傳七十年見聞錄》)。鄧雲鄉則批評為“比喻不倫”“不知所雲”“許氏也真是內行人說外行話了”(《宣南秉燭譚》)。這是有關此聯的一段筆墨趣聞。當然,若比起黃興、孫中山挽蔡鍔的對聯,品位則大不一樣了。

以后小鳳仙的結局有很多傳說,諸如自殺、嫁人、被蔡母迎回湖南老家,長作蔡門未亡人,等等。但真實的結局因上世紀五十年代小鳳仙曾拜訪過去沈陽演出的梅蘭芳,才知其狀況:先嫁與一位軍閥,后嫁與一位工人(見許姬傳《七十年來聞見錄》等)。梅蘭芳托人,為小鳳仙找到機關學校保健員的工作。梅蘭芳當年在北京時與小鳳仙酒宴上相識,由此可看出梅氏為人的厚道。不過,據當年給小鳳仙之子當過家庭教師的一位老人回憶:小鳳仙時時懷念蔡鍔,每一談及便泣不成聲!可見因緣知己並不因歲月的流逝而銷蝕。古往以降,范蠡與西施、項羽與虞姬、李靖與紅拂、司馬相如與卓氏文君、李岩與紅娘子……演繹了多少英雄知己的一見鐘情的纏綿傳奇,蔡鍔與小鳳仙隻不過為一見鐘情的傳奇又增添了更哀惋的濃重一筆罷了。

這所小院上世紀50年代后為國家氣象局宿舍至今。寫此文時,我曾抽暇到66號一觀。當年大門兩側的兩棵老槐樹尚在,門右邊那棵兩人合抱的老槐已被挂上“古木”的銘牌。

院間的老槐樹也依然在目。小院原來的格局是門向西開。有磚影壁,后為通道,繞行前院,有北、南房各三間,倒座房五間,后院則有北、東、南各三間,屋、院之間,皆有雕花回廊連接。但和北京很多名人故居一樣,面目全非,部分游廊、影壁等已被簡易房所圍住,原來的馬號、通道均已建有房屋。當年拍電影《知音》取景,看電影中蔡鍔院內還有樓房,這大約是導演想當然。

我建議應該恢復蔡鍔舊居,陳列事跡。在上世紀80年代拍攝《知音》時,曾於北海鬆坡圖書館內蔡公祠發現大批蔡鍔有關文物,包括遺像、軍服、望遠鏡、軍刀、題名冊等。圖書館於1987年交還北海公園,遺物據說移交國家博物館收藏。蔡公祠當時不少名人都拜謁過。如1945年,當年蔡鍔的學生李宗仁來此拜謁,仰望蔡鍔一躍上馬的照片,景仰贊譽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故物何在?也令人神往。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