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納入國家戰略,還是近些年的事情。
品牌納入國家戰略,還是近些年的事情。
多年來,中國人的品牌意識淡薄。什麼是品牌?按照現代營銷學之父科特勒的說法,品牌是銷售者向購買者長期提供的一組特定的特點、利益和服務。如果按照詞義本身來解釋,品牌是提供給消費者某商品的牌子。
廣義的“品牌”是具有經濟價值的無形資產,用抽象化的、特有的、能識別的心智概念來表現其差異性,從而在人們的意識當中佔據一定位置的綜合反映。
中國目前盡管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卻是品牌弱國。至於農產品品牌更是鳳毛麟角。
自有品牌制造商協會國際會展總監范黎爾於2014年全球零售自有品牌產品亞洲展上,對中國媒體表示,由於中國品牌起步較晚,自有品牌目前在中國市場的平均份額僅為1%,對比發達國家而言,美國為20%,荷蘭為32%,西班牙則為40%左右。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進步,居民收入快速增加,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提出更高要求,更加注重品質,講究品牌消費,呈現出個性化、多樣化、高端化、體驗式消費特點。國內外知名品牌消費越來越多地開始出現在中國消費者的賬單裡。
在品牌意識升溫的時代,居於人們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四要素中的 “食”,自然也要升級。中等收入者對農產品的供給有了更高的品質要求,更注重吃得好吃得安全,更注重選擇有品牌的優質農產品。
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在吉林視察時強調指出,糧食也要打出品牌,這樣價錢才好,效益才好。李克強總理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特色農業和品牌農業。各行各業要弘揚工匠精神,勇攀質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費者滿意的知名品牌。
品牌出現在黨中央和國務院文件裡。品牌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品牌是企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綜合體現,代表著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升級方向。
2016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正式下發了《關於發揮品牌引領作用 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品牌戰略進入實施階段。
為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升級,《意見》在強調“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為主要內容,從一、二、三產業著手,採取有效舉措,推動供給結構升級”時,尤其強調了“增加優質農產品供給”,要求加強農產品產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實施嚴格的農業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加快健全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逐步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等級,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參照出口農產品種植和生產標准,建設一批優質農產品種植和生產基地,提高農產品質量和附加值,滿足中高端需求。大力發展優質特色農產品,支持鄉村創建線上銷售渠道,擴大優質特色農產品銷售范圍,打造農產品品牌和地理標志品牌,滿足更多消費者需求。
增加優質農產品供給任重道遠,需要品牌的引領。當前,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農產品銷售已經進入品牌化新階段。我們知道,從產品到品牌,是一個飛躍,賣的不僅僅是產品,更重要的是良知、安全、服務和信任。良知、安全、信任的背后,應當有強大的品牌支撐。事實上,缺乏品牌的農產品根本無法在網絡渠道裡面生存和發展,人們開始關注農產品品牌化。因為,品牌具有溢價能力,品牌是營銷利器,品牌是無形資產,品牌是農民的搖錢樹!品牌建設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具有很強的引領作用。打造品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質量提升的過程、服務改善的過程、技術創新的過程、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增值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以開發與服務優質農產品為己任的中國優農協會,自然要有所作為。
在實施國家的品牌戰略中,媒體擔當著重要的角色,媒體應以品牌戰略為契機,一是進一步加大對國家品牌戰略方針政策的宣傳,加大對農業品牌活動的宣傳:二是繼續以品牌案例,講好品牌故事:三是繼續深入基層,多接地氣,發現來諸基層的農產品品牌成長經驗。為推進農產品品牌起到輿論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