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客人了" /> 韶山來人 -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海內與海外》
韶山來人
2018年03月01日16:09  來源:中國僑聯

“來客人了?韶山來的?”當秘書葉子龍把老家來人的消息說出口,正在批閱文件的毛澤東趕緊停下來,一臉的驚喜如陽光洒在臉上,半信半疑地問道:“他們是什麼時候來的?都是誰來了?”

自1927年就一直沒有回過韶山的毛澤東,怎麼也不會想到,離家22年,在新中國即將成立的時刻,他日夜思念的家鄉竟然有親人來北京看望他。

“客人是昨天到北京的,據介紹,一個是您的堂弟毛澤連,一個是您的表弟,姓李。”葉子龍說。

“呵,是九弟潤發來了!”毛澤東掩飾不住興奮,“太好了!”

因為正在籌備政治協商會議,日理萬機的毛澤東當天沒有時間和毛澤連見面,就定於第二天上午在中南海菊香書屋見面。

在韶山,毛氏算是個大家族。毛澤東的曾祖父毛祖人膝下有毛恩農、毛恩普兩個兒子。毛恩普隻生了一個兒子,就是毛澤東的父親毛順生。毛恩農生了毛菊生、毛梅生、毛蔚生三個兒子。其中毛梅生有一子,即毛澤榮﹔毛蔚生有三子,即毛澤華、毛澤連和毛澤青。毛菊生沒有兒子,撫毛澤連為嗣。毛澤連和毛澤東的關系更加特殊,因為毛澤連的胞姐就是毛澤東的繼妹毛澤建。

1949年8月15日,韶山解放,人民解放軍來了,老百姓歡欣鼓舞。第四野戰軍一三八師師長任昌輝派人去韶山打聽毛澤東親屬的下落,第一個見到的人就是毛澤連。於是,毛澤連和姑表弟李軻就成了第一批去北京的韶山人。

一見面,患有眼疾的毛澤連激動地握著毛澤東的手,話未出口淚先流:“主席三哥……”

毛澤東激動地說:“你是澤連潤發九弟吧?”

“我是潤發呀!”毛澤連聲音顫抖著,“我這次和表弟一同來京,是代表家鄉人民來看望您的。”

“好!好!”毛澤東激動地說,又關切地問李柯,“你父親叫李星明吧,還在不在?”

“家父已經去世多年了。”李柯說。

“那姑媽呢?”

“還在。”

坐下后,毛澤東感嘆地說:“幾十年不見了,都有些認不出了。我很想念你們,也很想念家鄉。你們來了,真是太好了!”

當得知毛澤連眼疾嚴重到幾乎失明卻沒錢醫治的情況后,毛澤東答應一定要把九弟的眼睛治好。后來,他派兒子毛岸英和秘書田家英將毛澤連送到協和醫院,治好了眼疾。

在北京住了兩個月后,毛澤連和李軻覺得麻煩三哥這麼久了,心裡有些過意不去,就主動要求回家。毛澤東多挽留他們住了幾天。臨行前,毛澤東特別叮囑毛澤東說:“九弟,你有困難,回去以后,不要去麻煩政府,你的困難我知道,我今后如能幫你接濟點就接濟一點。你是我的親戚,凡事要在鄉親面前帶個好頭,不能大事小事都去找政府。”

身體不好的毛澤連,母親也疾病纏身,家庭生活負擔確實重,這位純朴的農民並未因為三哥是國家主席而向政府要這要那,始終牢記毛澤東的話,安心種著幾畝水田,勉強維持生活,在鄉親面前帶了個好頭。1950年9月,毛澤東的塾師毛宇居等人到北京談及鄉親們的生活時,特別提到了毛澤連的困難,請求是否可以請地方政府打個招呼給予適當照顧。毛澤東說:“澤連的困難我曉得,現在也不是澤連一人有困難,我要解決全國人民的困難,如果我隻解決他一人的困難,那我這個主席就不好當了。當然,澤連的困難我自己會盡力接濟的。”

毛澤東對韶山來人要求嚴格,但他絕不是那種坐視親友困難而不顧、沒有人情味的人。毛澤連是毛澤東韶山親友中最貧窮也最為牽挂的一位兄弟,也是去北京次數最多的一個,共11次,但毛澤東從來沒有利用手中的權力為其解決任何個人問題,只是連續十年用自己稿費接濟毛澤連。到了晚年,患病的毛澤東還曾躺在病床上把李敏、李訥姐妹倆叫到身邊,語重心長地說:“我快不行了,有件事情隻好請你們去做,家鄉還有兩個叔叔,連飯都吃不飽,你們要經常回去看看。”

這兩個叔叔,一個就是毛澤連,另一個叫毛澤榮。

事實確實如此,從血緣關系上來講,毛澤連和毛澤榮在堂兄弟中與毛澤東最近﹔從家庭生活上來講,也偏偏是他們兩個最為困難。

毛澤榮小名宋五,比毛澤東小四歲。這個性格耿直血氣方剛的堂弟,在三哥毛澤東的教育和影響下,參加農民協會活動。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榮被國民黨反動派追捕,被迫改名流浪他鄉,直到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后才回韶山。新中國成立后,韶山鄉親們到北京看望毛澤東的去了一撥又一撥,卻偏偏沒有他毛澤榮的份兒,許多鄉親還跟他不冷不熱地說風涼話:“你什麼時候去北京看望三哥主席呀?為何一直不見毛主席邀請你呀?你看那些不是主席親戚的人都去了,怎麼你還不如他們親呀!”

盡管毛澤東也給他寄來了錢物,但面對風言風語,毛澤榮還是犯了心病:他們能去北京我為啥不能去?難道是“主席三哥”對我另眼相看?1953年4月9日,他再次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一是表達感激之情,二是要求進京看望。毛澤東在5月2日回信說:“因你眼睛有病,路上行動恐怕不方便罷,似乎不必來京看我。你有困難,可以相告,替你設法解決。”迫不及待要求進京的毛澤榮,心涼了半截,賭氣再也不給毛澤東寫信了。

這年11月上旬,按照毛澤東的囑咐,毛澤榮在毛澤東外婆唐家圫的表侄文九明的陪伴下,終於來到了北京。

一見面,毛澤東緊緊握著毛澤榮的手說:“宋五老弟,你好呀!”

“還好,還好,主席三哥你也好吧?幾十年不見了,這世道真難啊!”毛澤榮說著,淚水從眼眶中掉了下來。

毛澤東也動情了,安慰說:“這不又見面了,慢慢就會好起來的。”

在豐澤園,毛澤榮看著客廳四周都是滿滿的書架,驚詫地說:“主席三哥,你這房子不大哩!”

“怎麼,和你想象的不一樣吧?不過,夠用了。”接著,毛澤東又轉問毛澤榮,“宋五弟,你的眼睛治好了嗎?”

“主席三哥寄錢,治得及時,基本上保住了。”

這天,毛澤東在家中請毛澤榮和文九明吃飯。毛澤榮發現餐桌上隻有一碟花生米、一碗青菜、一個湯和一盤臘肉,就納悶了,問:“三哥,你當了堂堂一國主席,平時就吃這些菜?”

“怎麼?你懷疑我不把好吃的拿出來?”毛澤東笑著說。

“那倒不是。”毛澤榮連忙分辯說,“我只是想,你要想的事多,不吃好一點,身體弄壞了就麻煩了。”

毛澤東笑著說:“我身體這不是蠻好的嘛!”

毛澤榮性格耿直,敢說真話,多次向毛澤東反映鄉間實際情況和急需解決的問題,引起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高度重視。1960年9月,毛澤榮一見面,就竹筒倒豆子,把社隊干部虛報產量、不科學種田、盲目下令密植造成減產、誰提意見就給誰扣“反黨反紅旗”的大帽子,還將大隊大割“資本主義尾巴”,將社員養的家禽全部沒收等情況,一一匯報給毛澤東。最后,他告訴毛澤東:“你住在北京城裡,不知道。現在亂了套,會餓死人哩!”這一次毛澤榮進京“告狀”給毛澤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月后,中央發出了《關於農村人民公社當前政策問題的緊急指示信》,指出要堅決糾正“公產風”,允許社員經營自留地和小規模家庭副業。

毛澤東的妹妹毛澤建是在1929年8月20犧牲的。生前,她和丈夫陳芬將犧牲的胞姐陳淑元、梁澤南夫婦遺孤陳國生收作養女。陳國生也因此喊毛澤東為舅舅。毛澤東沒有忘記這個外甥女。1951年5月,應毛澤東邀請,陳國生終於見到了她的三舅。這天中午,毛澤東留他們在家中吃飯。飯后,毛澤東還回憶起自己童年和青少年時代在韶山的往事。當毛澤東講到母親給自己取名“石三伢子”的事時,陳國生想起了為毛澤建修墓的事情,就說:“澤建媽媽的墓埋在衡山金紫峰麓,墓上隻有一塊石碑。三舅,是否可以跟政府講一下,請他們撥一筆款,把墓修一下。”

毛澤東沉思了一會兒,說:“革命歲月裡犧牲的烈士很多很多,有千百萬人。現在新中國剛剛建立,百廢待興,萬事開頭難啊。政府搞建設需要大量資金,哪有錢去修墓啊!對犧牲了的烈士,我們紀念他們,懷念他們,將來國家經濟形勢好轉以后,我們要為他們修墓立碑,刻石銘功,讓后人都記著他們。可現在不行,國家還困難啊!我父母的墓也是一個草墳,有好多人建議重修,我不讓哩!”

每次韶山來人,毛澤東都格外高興。但對韶山親人進京的要求,毛澤東並非有求必應,而是經常當面拒絕或回信婉拒。對於毛氏家族的堂兄弟如此,對外婆家的表兄弟,也是如此。

長毛澤東12歲的表兄文澗泉,曾參加過毛澤東在家鄉開展的農民運動,打土豪斗劣紳,1927年還曾陪同毛澤東考察湘鄉的農民運動。新中國成立后,從1951年到1962年,文澗泉曾先后7次進京與毛澤東相會,是文家兄弟中與毛澤東相見最多的人。

文澗泉極少離開鄉裡,如今有了表弟主席,又去了京城,可謂大開眼界。但他並不知道他在北京的所有開支,均是表弟毛澤東從自己的稿費中支付的,並非公家報銷。因此,他心裡又有了想法:再到上海等大城市去轉一轉瞧一瞧。於是他又向毛澤東提出這個要求,並請表弟幫忙將一位親戚安排到北京讀書。毛澤東拒絕說:“來京及去上海等地游覽事,今年有所不便,請不要來。趙某求學事,我不便介紹,應另想法。”還有一次,文澗泉在菊香書屋看到韶山來的許多鄉親都穿著毛澤東給他們做的新衣服,一個個喜出望外,他也心動了,就向毛澤東說:“表弟,你給韶山的老鄉每人做了一件,就把我這唐家圫的表兄忘了,也給我縫制一件長袍吧。”毛澤東沒有含糊,搖了搖頭說:“現在平均每人隻有一丈多布票,哪有這麼多布來縫什麼長袍啊!”文澗泉一聽有些不高興。毛澤東知道表兄心裡不舒服,就讓工作人員把自己的舊長袍送給了他。

來北京次數多了,坐過汽車、火車的文澗泉有一次向毛澤東提出了要坐一下飛機,開開洋葷。毛澤東耐心地勸道:“坐飛機太貴了,還是坐火車的好。”文澗泉不讓步,說:“你堂堂一個國家主席,我就不相信買不起一張飛機票。”毛澤東毫不客氣地說:“不是我買不起飛機票,現在國家正在搞建設,缺錢花,大家都要節約,我是主席,更應帶好頭啊!”為了安慰表兄,毛澤東還是從自己稿費中支出300元,作為他回家的路費。

要新長袍,主席沒給﹔要坐飛機,主席沒讓。這並不是毛澤東對他的這個表兄有意見。恰恰相反,這正是毛澤東待客的原則——“親者嚴,疏者寬”。毛澤東處理親友關系本著“三大原則”——親親,但不為親徇私﹔念親,但不為親謀利﹔濟親,但不以公謀私。對有恩於自己的表兄文運昌,毛澤東亦是如此。

文運昌一共6次進京,每次都受到毛澤東熱情接待。1954年秋,文運昌在北京住了一段時間后,仍舍不得離開。這時,毛澤連、鄒普勛幾位鄉親在北京小住一段時間后准備回家,毛澤東便叫文運昌與他們同行。文運昌一聽有些不高興,說:“主席,我還沒有打算走呀!”毛澤東聽了,有些生氣地說:“你走不走由你,我不管你了!”文運昌沒奈何,隻好打道回府。

韶山來人,毛澤東這麼下“逐客令”的情況,還真是少有。后來,他曾有些難過地說:“我的親戚,過去為了我受了苦。現在有缺點,應該批評。我管也不好,不管也不好,管了,他們有意見,但不管也不行,我還得要管。”

毛澤東外祖家一共有8個表兄弟,他都十分關心,百忙中抽空給他們寫了很多信,並多次接他們到中南海做客,寄錢贈物,深情無限。但當他們提出找工作、入黨等額外要求時,毛澤東從未答應。

1953年10月2日,毛澤東接到表侄文九明的來信,要求進京面見毛澤東,陳述在工作中發現的農村在糧食征購、牲畜喂養和一些基層干部搞形式主義等問題的意見。文九明是毛澤東表兄文泮香的次子,在大革命時期擔任過兒童團團長。10月25日,毛澤東回信:“你有關於鄉間的意見告我,可以來京一行。自備路費,由我補發。”毛澤東囑文九明“不要帶任何禮物”,並在這句話下面特地加了一排著重號。之所以強調這一點,因為再過兩個月,帶頭倡導“不祝壽、不送禮”的毛澤東,即將迎來他60歲的生日。毛澤東是一個細心人,因為時近深秋,天氣漸冷,他在信中還特別叮囑道:“路上冷,每人要帶一條薄棉被。”

說起“禮物”,毛澤東和文九明之間還有一段故事。1951年,文九明第一次進京見到了表叔毛澤東。臨行前,文九明想:幾十年不見表叔了,帶點什麼東西作為見面禮呢?能算得上土特產的也隻有酸豆角和火焙魚了。妻子說:“人家北京城裡的一個主席,用老話說那是實實在在的一個‘皇帝’,什麼東西沒吃過,還吃你這寸把長的小魚?要帶,就帶一條大魚。”文九明就帶了一條大臘魚作為禮物。

當這條大臘魚放在頤年堂的客廳裡時,毛澤東沒有作聲,讓秘書收下了。誰知在吃飯時,毛澤東突然問文九明:“這次土改,你們家劃了什麼成份?”

“貧農。”文九明理直氣壯地說。

“貧農好啊!”毛澤東一邊說一邊給文九明碗裡夾菜,“貧農是我們依靠的主要對象。你這個貧農可要帶頭啊!”

“怎麼沒帶頭呢?一解放,我就當上了鄉支前委員,負責幾個片的征糧工作呢!”

“好啊,你可是為國家作了貢獻的呢,不過——”毛澤東稍稍停頓了一下說,“看來你這個征糧委員,怕是通過征糧,征肥了一點吧?”文九明一下子愣住了,停住了筷子,直直地望著毛澤東。“如果不是撈了點什麼好處,你怎有錢買一條這麼大的魚送給我呢?”

文九明一聽樂了:“表叔,天地良心,我文九明要是拿了一粒谷回家,那就要遭天譴了。不過,這魚可不是花錢買的,而是自家塘裡養的。”

毛澤東這下放心了,笑著說:“韶山和唐家圫,都是火焙魚出名,你下次來可莫帶這麼大的魚了,頂多帶一包火焙魚就行了。其實,你什麼東西都不需要帶,要帶就帶點鄉下的材料來。你回去后,要多收集一些農村情況的材料,寫了給我寄來也行,帶來也行。”

文九明這次進京,毛澤東聽了匯報后非常高興:“這是來自最基層的意見,是難得一聽的真話。我要聽的就是這些實話,今后你來,還希望是這樣。”

韶山來人,左愛右親,有公有私,上分下明。毛澤東是個堅持原則不徇私情的人,也是一個講人情味的人!誠如他在與堂侄毛遠翔談話時所說:“你們要好好學習,努力工作。人在世上要多做點有益的事情,有益於社會和人民,要懂得,每個人天天都在寫著自己的歷史,這歷史的好壞,全在於自己而不在於他人。”

作者簡介:

丁曉平,中國作協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青年創作委員會主任。現任解放軍出版社昆侖圖書編輯部主任,《軍事故事會》雜志創刊人、主編、副編審,榮獲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中國出版政府獎優秀編輯獎。主要著作:《光榮夢想:毛澤東人生七日談》《另一半二戰史:1945·大國博弈》等18部﹔編校作品有《毛澤東自傳》等8部。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