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海內與海外》
晚清進士留美博士陳煥章
2018年03月01日16:12  來源:中國僑聯

陳煥章先生(1880∼1933年),是清末民初著名社會活動家,思想界的重要人物。他的多方面的活動在歷史進程中留下了極其鮮明的時代印記。他既是清代末科進士,又曾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可謂閱歷非凡,貫通中西。而一生崇儒尊孔,明辨篤行,頗值得一書。

先生字重遠,廣東高要人。光緒二十九年中舉人。翌年,清廷詔開恩科,煥章蟾宮折桂,據朱保炯等編《明清進士題名碑錄附引得》卷下,煥章考中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三甲第131名進士,賜同進士出身。入進士館。時年他年僅二十四歲,可謂年少題名,春風得意。因第二年清廷廢科舉,所以他也就成為末科進士中的一員。

陳煥章的成長經歷,頗值得回味。清光緒六年(1880年),他出生於廣東省高要縣(現屬肇慶鼎湖區)硯洲鄉。據《硯洲島志》記載,世居島民,多為元末明初時為避戰亂由中原遷移而來。而當地才子彭泰來(1790-1868),進士落第后決意放棄功名,回鄉設館授徒,使硯洲一帶文風甚盛,人才輩出。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硯洲鄉共考取進士、舉人達9人,赴美國、法國留學者各一人,國內大專院校畢業生達30余人。使當地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化教育之鄉。

西江奔騰出羚羊峽不遠處的江心,便是硯洲島。煥章之父陳錦泉,曾任候補巡檢,傾力於對子嗣之教育。煥章髫齡便入家塾,八歲開始“謁聖”,並學習訓詁、詞章,考訂、八股等技法,打下了堅實的古文根基。

煥章自幼便胸有大志,崇拜孔子。他喜歡翻看日歷,得知農歷八月廿七日是孔子聖誕,便請求父母設壇祭拜,以后年年都依期舉行。由於天資聰穎,加之勤奮好學,煥章11歲赴肇慶府應童子試,13歲補縣學弟子員,14歲中秀才,為同科最年幼的中試者。主考官煥章甚是激賞,鼓勵之曰:回去要更加努力,望下次得見於京城!一席話,使煥章深受鼓舞,並銘記在心,成為日后刻苦學習、勤奮進取的巨大動力。

煥章15歲時,便辭親赴省城廣州,入康有為創辦的“萬木草堂”。康有為關於建立“孔教”的主張和理論,與其夙志不謀而合。經數年研習和深思熟慮,至18歲時,他立志於“尊孔崇儒,振民族精神”,並從此一生孜孜以求,至死不悔。與同門梁啟超等力倡尊孔,推行立會昌教。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任澳門《知新報》主筆,撰文倡明孔學,主張變法維新。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煥章在家鄉設立“昌教會”,集一族男女老少悉入會中,在陳氏宗祠設立孔子牌位祭祀,開始了尊孔崇儒並將其宗教化的首次實踐。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煥章22歲,任廣州時敏學堂教習,翌年升任校長。此間,他虛心向該校外語老師學習英文,並日見長進,為日后留學美國打下了語言能力的基礎。

翌年(1903年),煥章中舉。他四處奔走,在鼎湖山慶雲寺籌得白銀三千兩,在家鄉硯洲創立“穎川兩等小學堂”,並親筆書寫“敬教勸學”四個大字,懸於學堂大門上方,作為師生座右銘。並禮聘留學歸國者任教,還增設女學一所,以方便族中婦女學習文化。至辛亥鼎革,高等小學已畢業五屆學生,為地方培養了大量人才。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煥章奉派為留美學員。先入庫克學院學習英語,兩年后考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政治經濟, 1910年他結合所學專業用英文撰寫了36卷的《孔門理財學》一書。經四年苦學后,宣統三年(1911年),煥章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不僅是肇慶府第一位博士,也是具有進士出身而又獲得國外博士的第一人。

民國元年(1912年),煥章返上海,在滬海寧路創“孔教會”,任總干事。1913年,出版《孔教會》雜志,任總編輯。是年夏入京,與嚴復、梁啟超等聯名致書國會,請定孔教為國教。是年,被聘為袁世凱總統府顧問,並創孔教會於山東曲阜。

1914年,因袁世凱稱帝,煥章堅決反對,便離京返鄉。是年,高要洪水肆虐,硯洲盡成澤國。煥章挺身而出,倡筑硯洲基圍,並親赴香港籌款筑城。民國七年,煥章被推舉為民國參議會參議員,提出“孔子誕辰應張燈結彩,放假慶祝”的提案,獲兩院通過。是年為“迦匿奇世界和平基金會”撰寫《孔教經世法》共24卷,此稿現藏美國華盛頓國會圖書館。

1919年,煥章在北京發起建“孔教總會”會堂。民國十二年(1923年)在京創立“孔教大學”,任校長。民國十五年,赴東南各國傳揚孔教,民國十六年,應邀請赴瑞士日內瓦參加世界宗教和平大會,被大會推舉為副會長。民國十八年,從歐非講學返香港,設“孔教學院”,自任院長,每周親作專題講學。

1921年,煥章應聘為宣統《高要縣志》主編,不久因故而停頓編纂工作。天不假年,哲人其萎,1933年十月,煥章在香港病逝,享年53歲。移靈回家鄉硯洲祭拜,遺體葬於永安雙魚洲村。

從硯洲到廣州,從廣州到北京,又從北京到美國紐約﹔從秀才到舉人,從舉人到進士,又從進士到留洋博士,陳煥章的求學生涯長達20余年,但尊孔是其一以貫之的信念。他留學美國,但思想保守﹔他崇儒復古,但反對帝制﹔因政見不和而與恩師康有為分道揚鑣,但當康氏處於危難時,又慷慨相助﹔他在北京創建首座孔教大學,又在香港創建香港孔教學院,將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付諸實踐﹔他終生研究推廣孔學,掀起國教運動,主張以宗教形式推行儒家學說,但曲高和寡,應者寥寥,最終以失敗告終。

他用現代西方現代學術方法重新闡釋孔子思想,為實現孔子學說的現代轉型而努力,以使孔子之道適應現代生活,應是有創意的高明之舉。在民國初年那種新舊理念交織,崇新思變成為主流的歲月裡,提倡尊孔之舉,對於保存和發揚國魂、國性和國粹,進而重建國民道德,有著特殊而寶貴的思想價值和現實意義。2005年9月25日的《南方日報》發表了題為《香港紀念孔子誕辰2556周年》的消息,並評論說:香港孔教學院已創建了75年,以宣傳孔子思想、弘揚儒家文化為己任,在香港、內地及海外都產生了很大影響。而學院的創立者正是陳煥章先生。

在中華傳統文化日見復興、海外孔子學院紛紛落成的當今時日,回首當年先生在北京創建首座孔教大學,又在香港創建香港孔教學院等篳路藍縷之征程,不禁使人肅然起敬,或許可稱道煥章之先見之明也。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