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想到,第一次到韶山是在這樣一個春天的夜晚。從長沙機場大約一個多小時的車程。一路上,湖南的朋友不斷地以主人身份介紹毛澤東生前身后在韶山的種種傳奇,給偉人苦難輝煌的人生抹上了一層宗教般的神聖亮色。盡管他們也知道我對毛澤東的生平略有研究,出版過十余種有關毛澤東的著述。我知道,他們和我一樣,對偉人的這種朴素而誠實的敬仰,來自於一種對歷史的敬畏和對歷史人物的一種尊重。因為,偉人就誕生並成長於我們此時此刻腳下的這片土地。
“韶山沖來長又長,砍柴做工度時光。雞鳴未曉車聲叫,隔夜難存半合糧。韶山沖來沖連沖,十戶人家九家窮。有女莫嫁韶山沖,紅薯柴棍度一生。”無論如何也讓人難以想象,偉人毛澤東就誕生在這首民謠所歌唱的地方。“禾鐮上壁,沒得飯吃。”100年前的時候,韶山沖當年流行的這首民謠,或許有文學演繹的成分,但像中國內地許許多多的山村一樣,貧窮和落后這頂帽子戴在韶山的頭上,也是合適不過的。“長夜難明”啊!
漫漫長夜,東方欲曉。
95年前的1921年,也是在這樣一個春天的夜晚,28歲的毛澤東偕新婚妻子楊開慧,召集弟弟毛澤民、毛澤覃、繼妹毛澤建、弟媳王淑蘭開了一個家庭會議,談及家庭及國難當頭、民生多艱的情形,勸弟弟毛澤民把家裡的事安排好,走向社會,參加革命,要舍家為國、舍己為民。他說:“房子可以讓給人家住,田地可以給人家種,我們欠人家的錢一次還清,人家欠我們的一筆勾銷。”幾天后,毛澤民像此前已經跟隨毛澤東到長沙求學的毛澤覃、毛澤建一樣,離開韶山,去了長沙。
自1911年春天第一次離開韶山去長沙,至1976年9月9日逝世的58年間,毛澤東回故鄉韶山僅僅八次。1927年的春天第六次回鄉,用了32天時間考察農民運動后,毛澤東發表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那也是一個春天的夜晚,毛澤東在離開韶山時向鄉親們發出了氣壯山河的誓言:“革命不成功,我毛潤之也不回韶山了!”32年后的1959年6月25日,新中國成立快十年的時候,毛澤東回來了。這一夜,毛澤東住在韶山賓館一號樓,一會兒在臥室踱步,一會兒躺下沉思,一會兒憑窗凝視,通宵未眠,寫下了《七律·到韶山》。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故土縈懷,鄉情依依。毛澤東是一個重情執禮的人。32年一別,32年重逢,人生能有幾個32年呢?但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無論身處何方身處什麼位置,他都深深地眷戀著生他養他的家鄉,思念著韶山的親友師朋。更何況,他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最高領導人,韶山的父老鄉親更沒有忘記他,或者說,對他充滿著更多的期望和期待。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嘛!韶山親友求他辦事的也就慢慢地多了起來。
那個時候,韶山沒有電話,沒有電報,更沒有手機,沒有微博、微信,坐在中南海的毛澤東與韶山的鄉親們的聯絡,完全靠原始的“鴻雁傳書”。
是的,韶山來信啦!一封又一封,應接不暇。完全可以想象,也完全可以理解,韶山來信——除了問候之外,更多的則是寫信“求”他,或要求幫助調入北京安排工作,或要求解決求學入黨問題,或要求政府給予特殊照顧和待遇。怎麼辦?
家書抵萬金。對親友提出的要求,毛澤東當然重視,幾乎每一封都親筆回復。想當初,1925年的春天,他第五次回韶山“養疴”,創建了中國農村最早的黨支部之一——韶山黨支部,領導群眾向地主土豪劣紳展開“平粜阻運”的斗爭,不就是希望父老鄉親們的生活富裕起來嗎?“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如今,你毛澤東當了國家主席,難道就不管不顧韶山的親戚朋友、鄉裡鄉親了嗎?
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毛澤東眷戀著韶山,思念著鄉親。早在1937年11月27日,時值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緊張時刻,毛澤東在延安寫信給表兄文運昌,滿懷深情地說:“我為全社會出一些力,是把我十分敬愛的外家及我家鄉一切窮苦人包括在內的,我十分眷念我外家諸兄弟子侄,及一切窮苦同鄉,但我隻能用這種方法幫助你們,大概你們也是已經了解了的。雖然如此,但我想和兄及諸表兄弟子侄們常通書信,我得你們片紙隻字都是歡喜的。”毛澤東在這封信中,嚴詞拒絕了表兄來延安工作的請求,他說:“家境艱難,此非一家一人情況,全國大多數人皆然,惟有合群奮斗,驅除日本帝國主義,才有生路。吾兄想來工作甚好,惟我們這裡僅有衣穿飯吃,上自總司令下至火夫,待遇相同。因為我們的黨專為國家民族勞苦民眾做事,犧牲個人私利,故人人平等,並無薪水。如兄家累甚重,宜在外面謀一大小差事俾資接濟,故不宜來此。道路甚遠,我亦不能寄旅費。在湘開辦軍校,計劃甚善,亦暫難實行,私心雖想助兄,事實難於做到。前由公家寄了二十元旅費給周潤芳,因她系澤覃死難烈士(澤覃前年被殺於江西)之妻,故公家出此,亦非我私人的原故,敬祈諒之。”
文運昌是毛澤東青少年時期交往最為密切的外婆家的表兄,情同手足。當年,也正是經過文運昌的介紹和幫助,才使父親毛順生同意他進入湘鄉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也正是文運昌送給他康有為改革運動的書和梁啟超編的《新民叢報》,令他大開眼界,思想得以啟蒙。新中國成立后,文運昌要毛澤東出面為他介紹工作,毛澤東在寫給另一位表兄文南鬆的信中明確地說:“運昌兄的工作,不宜由我推薦,宜由他自己在人民中有所表現,取得信任,便有機會參加工作。”
還有一次,文運昌致信表弟毛澤東,要求他為外婆家的15位親戚解決求職、求學的問題。毛澤東的童年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外公外婆家度過的,他得到了舅舅、舅母們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也與表兄弟和表姊妹結下了深厚的感情。新中國成立后,他曾多次邀請外婆家的這些親戚到北京相會,互訴手足情誼。而對生活有困難的親友,他總是用自己的稿費給予經濟上的幫助,從不搞特殊,從不給國家和地方政府找麻煩添負擔。但在老家的親戚朋友們看來,情同手足的表弟毛澤東當上了中央人民政府的主席,就像封建社會的“皇帝”一樣,一言九鼎,一句話就可以解決親戚們的就業、求學、入黨等問題。而文運昌這封信中提到的15個人,年齡在12歲到18歲之間,都有一定的文化,身體健康,並沒有提出要官要權的非分之想,只是想離開家鄉外出工作、學習,謀得一條生路,現在看來也不算太過分的要求。但當表兄的這封信送到毛澤東手裡時,他只是在信箋的頁眉上批示了一行字:“許多人介紹工作,不能辦,人們會說話的。”
——“人們會說話的。”不要小看這簡簡單單的六個字,體現的卻是人民領袖對人民話語權的敬畏與尊重。“得人心者,得天下。”毛澤東為什麼如此在乎“人們會說話的”?首先是因為他在乎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人的信仰和投身中國革命的理想﹔其次是因為他在乎作為執政黨的領袖他要兌現他對民族、國家和人民的承諾。權,要為民所用﹔利,要為民所謀。毛澤東對待手中的權力十分小心謹慎,時時刻刻想到人民的心聲,不僅對自己的生活嚴格要求,就是對身邊的工作人員、家鄉的親朋好友也不例外。
對於韶山來信,從延安到北京,毛澤東從不利用自己的地位、權力和影響,為家鄉和親友謀取特殊的利益和特別的照顧。1949年10月9日,新中國成立的第九天,毛澤東就專門致電時任第四野戰軍副政委譚政和政治部副主任陶鑄,就堂弟毛澤連和堂表弟李祝華進京一事,口氣相當嚴厲地指出:“二人可許其來京一看,但請你們對他們二人講明是許其來京看一看,隨即回到湖南鄉下去。”毛澤東坦誠向家鄉的親友一再聲明:“我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的主席,不是韶山毛家的主席,家鄉親友要勤耕守法,好自為之。”凡會見來北京的親友,他總要強調他的三條原則:“戀親,但不為親循私﹔念舊,但不為舊謀利﹔濟親,但不以公濟私。”
新中國成立后,從現有公開的文獻來看,1949年11月14日至1958年9月10日的十年間,毛澤東共計給韶山的93位親友寫過87封回信。每每回復韶山來信,日理萬機的毛澤東大都是集中在某一天完成。譬如,1949年11月28日,他給表兄文南鬆、塾師毛宇居、堂弟毛澤榮等四人寫了回信﹔1950年5月12日,他就給弟媳周文楠、鄰居毛愛桂等7人寫了回信。毛澤東的回信,長則一二百字,短則隻有一行十來個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