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為我國全" />
從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探索新路這個大局來看,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有以下兩個重要意義。
一、“科創中心”建設要為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尋求新動力。
這種新動力不是臨時性的或局部的,而是以科技為資本,以企業為主體,以先進的技術網絡和合理的利益機制為依托,促進創新資本在市場和社會中順暢流動,促進生產方式和經濟增長方式的現代化,促進生產力提高。這就是創新驅動型的經濟發展方式,或者說是經濟發展方式的創新。依據創新驅動的規律和特征,“科創中心”建設要切實解決一些基本問題。
首先,要使知識和技術成為資本和生產力,使我們的經濟發展比現在更多地依賴人的智慧,而不僅是自然資源的佔有或機會的壟斷。為此,要構建科技創新的動力機制,包括全面而嚴格地實施知識產權保護法律,合理認定和提高知識產權的權益,健全知識產權交易市場,全面消除知識和技術“不值錢”的現象。
其次,要使市場主體更加強大,使我們的經濟發展比現在更多地依賴企業自發的創新需求和能力,而不僅是行政的主導。為此,要全面而嚴格地維護市場主體的地位,嚴格掌握公共資源進入市場的標准和方式,嚴格控制行政對企業活動的介入,使各種企業平等競爭,各種資本自由交換,各種人才開放流動,從而形成科技創新活動的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帶動在教育、科研、行政和消費等活動中創新。“科創中心”建設不能青睞或依靠個別技術、人員或組織,不是建立封閉性的活動區域、資助體系或激勵政策。
再次,要整合和提升城市綜合實力。建設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不等於是全球科技創新中心,也不是新造一個單位、園區甚至產業,而是提升全市經濟建設中的科技創新水平。所以,要以創新驅動為目標,堅持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定位,審視在全球產業鏈和貿易鏈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整合產業、科技、教育等發展戰略,放大它們的集聚效應,著力在更大范圍培育更加開放的創新活動機制,使各種產業、企業、人群都有更多的創新活力。
二、“科創中心”建設要為全面深化改革樹立新觀念。
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不是因為改革缺少新目標,而是因為缺少自我革命的勇氣和智慧。經濟發展需要創新驅動,創新又需要經濟利益驅動。要把科技轉化為生產力,就要構建符合創新活動規律的生產關系,調整經濟和科技活動中的利益格局,消除非科學性因素的影響。“科創中心”的生命力在於創新,沒有創新,“科創中心”就只是“科技中心”,而不是“創新中心”。但我們的創新動力和能力,說到底也是受制於我們自己制造的制度和文化,使我們不能、不敢、不想創新。建設“科創中心”要引導全面深刻的思想解放,反思我們習慣了的文化,提升我們的發展觀,全面激發創新活力。
首先,要尊重科學。科學探究客觀規律,尊重科學核心是尊重客觀規律。這應該成為我們建設“科創中心”乃至提高治理能力的重要思想原則。
尊重科學,就要提高科學管理水平。無論政府、企業、單位或個人,在其行為管理中,都要堅持理性、嚴謹、兼容的態度和作風,堅持正視客觀現象、採用客觀依據的分析方法和決策制度。要努力消除主觀主義和官僚主義作風,避免長官意志的武斷決策,尤其是在科技和產業活動的管理中,科技人員和單位要實事求是,不急功近利。權力部門要立場公正,避免親疏。謹言慎斷,不受忽悠。
尊重科學,就要客觀評價創新活動。科技創新是探究未知的活動,其方法和過程一定是嚴謹和艱辛的。我們既要鼓勵創新精神,也要倡導科學方法﹔既要允許失敗,也要反對虛夸。科技創新是智力活動,也是利益活動。我們保護創新成果的利益,就必須防止利益的不當獲取。在科技項目遴選中,要堅持學術准則,不要隻憑研發成果的描述,防止虛假的創新活動獲得利益。
其次,要尊重創新主體。企業是市場主體,市場是創新的舞台,隻要有創新成果者,就是創新主體。“科創中心”的建設,依靠創新主體。“科創中心”的影響力,取決於創新主體的構成和水平。
尊重創新主體,就要尊重人的創新潛能和願望。人有創新的天性和潛力,在一定的外部環境下,或被遏制和異化,或得到激發培育而形成能力。上海要成為創新的樂園,“科創中心”就要有包容性,既能吸引創新主體,也能培育創新主體,成就更多的創新者。無論是個人、企業或其他組織,隻要有志於創新,為創新而努力實踐,都應該給予期待和鼓勵,使他們得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機會,不因能力和結果而遭到排斥。這就是“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發揮群眾首創精神”和“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理念。
尊重創新主體,就要公平對待創新成果。創新成果是創新者的能力表現,與所有制屬性沒有必然關系,與人的地位、資歷、知名度等沒有必然關系。相反,那些不佔有龐大資源的年輕人、小微企業或組織,往往是智力創新中最活躍的分子,往往具有很大的創新能量和成就,往往是巨大資金的集聚點,往往代表了企業和產業發展的新趨勢,比爾·蓋茨、喬布斯等就是成功的典型。
尊重創新主體,就要為創新活動提供開放的機會。具有創新活力的企業或組織,一定善於吸納員工的創新計劃,不會將之扼殺在繁復的管理程序和倫理等級中。具有創新活力的市場,一定有發達的聯系網絡和機制,使個人、企業或組織的創新計劃得到及時的傳遞和交流,不會因信息不暢而中止。政府建設“科創中心”,最好充分掌握全社會的創新狀況,主動了解什麼人能做什麼,申報中不封閉,委托中不盲目,研發中不干預,驗收中不遷就,努力在上海創造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中描繪的“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的大好局面。
(作者為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