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海內與海外》
品牌時代的品質要求
2018年03月01日17:10  來源:中國僑聯

這是品牌時代的歷史性啟幕: 從2017年起,中國設立品牌日。

在我國民眾溫飽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的階段,奢談農產品品牌不符合實際。現在,中央把品牌作為發展戰略提出來,並設立品牌日,這是中國解決了民眾的溫飽問題,順應了新的消費而提出的新舉措。

近些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民眾收入的增長,中高端消費群脫穎而出。城鎮居民消費群,特別是部分中高端消費群需求結構的升級,對農產品供給體系的重構,對農業的多功能性的挖掘,對增加農業生態服務供給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過去我們的農業供給體系,基本特征是以資源的粗放利用來驅動增長,主要滿足量的需求,保証民眾都有飯吃,不會餓肚子,現在則是要求吃得放心、吃出品位,吃出健康。所以,這就要求農產品的生產者和經營者,要注重綠色生態可持續,要更加注重滿足城鄉居民對農產品品質的需求。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在6月召開的第六屆農商品牌發展大會上的演講中指出:“現在結構性的矛盾還是非常突出的,最主要的表現就是農產品供給多而不優,普通產品多,優質專用高端產品緊缺的矛盾較為突出。”近年來,大家可以觀察到,國人到國外搶購奶粉等商品,出國大包小包拿回來很多吃的,可以說對優質食品的需求漂了洋過了海。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近些年我國食品消費進口增長幅度非常大。可以說現在世界上所有的農產品出口國,都把中國看作是它的大市場,排著隊等著我們有關部門審批放行。

洋食品品牌為什麼在我國大行其道?主要是因為一部分中高收入消費者確實有需求,他們對洋食品品牌的品質較有認知度。要順應國內食品消費結構升級的趨勢,迫切需要把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的供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這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去年提出來的一項重大任務。為此,要壓減低端的供給,增加中高端的供給,使農產品供給的質量和品種更加切合消費者的需要。要使得農業供和需的關系,在更高的水平上實現新的均衡,這就是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破的題。

在品牌時代,商品想要佔據市場,首先它的“臉面”得受消費者認可。第二步自然是品質的認可,品質是品牌的重要內涵。要防止“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產品混跡其間。對於一款商品來說,“面子”“裡子”都重要。沒有高品質的產品內涵,就談不上品牌。離開了品質,什麼品牌理念、精神附加值、社會責任感,都是空談。所以,品牌時代對產品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以滿足消費者生存需要的食品,其品質要求更高。品牌是個性、內涵、名稱、包裝、價格、歷史、聲譽、廣告等的總和。農業品牌凝結著品質與安全的承諾,其實質是品種培育、生產標准、精深加工、經營管理等諸多要素的集成。

要打造中國更多響當當的農產品品牌,僅僅注重生產源頭是不夠的,還需要在品牌整個生成鏈上,包括生產、加工、經營、流通、追溯、監管等環節上,下足功夫。

(作者為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副總編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