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編者按:
自2014年始,我國將每年10月17日設為“扶貧日”,引導社會各界關注貧困問題,關注貧困人員,關心扶貧工作……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將“脫貧攻堅”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本刊特約請蔡達峰先生專題論述,以饗各界。
“脫貧攻堅”的根本意義
脫貧工作全面而復雜。開展脫貧監督,既要針對其具體過程,更要把握其戰略意義,否則就容易分散注意力,甚至影響脫貧效益。脫貧工作的諸多內容和環節,直接依據相關決策和部署,根本是一個目的。達到了這個目的,脫貧工作就有意義。理解了這個目的,監督就有依據。這個目的,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出發,脫貧有其特定的要求。
脫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國家開展脫貧的必要性,取決於國家性質而不是操作上的難易程度。因各種原因,每個社會和時代都有貧困者,個體乃至局部的貧富狀況都會發生變遷,但不同制度的國家,對貧困現象有各自的理解。我國憲法規定,我國的性質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根本制度是社會主義制度,根本任務是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共十八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原則,就是“走共同富裕道路”。“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原則,既不是追求“人人相同富裕”或“人人無條件享有富裕”,更不是“擴大貧富差距”。城鄉、地區和人群之間巨大的貧富差距,工農勞動者的群體性的貧困現象,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方向和特征,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挑戰和任務。必須看到,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初,基本國情是舊社會舊制度遺留的人民普遍貧困和巨大貧富差距,基本任務是清除貧困和貧富差距產生的根源,促進社會主義的城鄉、地區和人群共同發展,嚴峻挑戰是防止因道路偏差而產生新的貧困和貧富差距。所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提高全社會的致富水平,充分體現人民的主體地位。
脫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經過程。“走共同富裕道路”不等於達到共同富裕的境界,其中必然經過脫貧和扶貧的過程,即貧困者在國家和社會的扶助下改善生活水平和自我發展能力。中共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總依據與總任務的關系,意味著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然面臨和需要解決全面脫貧的問題,同時也意味著,不同人群的脫貧進程,必然會因各種原因而出現差異,相當規模的人群在一定的階段裡依然會處於貧困狀態中,他們需要得到國家的扶助,國家有“脫貧”和“扶貧”的責任。
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之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的階段性目標,同時也依據這個階段的基本國情。事實表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持續發展,廣大群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快速地從貧困走向了富裕。國家的脫貧能力也同步提高,為及時擴大脫貧范圍、增強脫貧力度,創造了有利條件。中共十八大在制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中,把“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放在首要位置,努力實現全面脫貧,通俗地說就是大家全面奔小康。同時,面對7000多萬連片分布的貧困人口的發展需求,黨和國家庄嚴承諾,勇於擔當,把“扶貧對象大幅減少”作為專門要求,在連片貧困的地區實施“脫貧攻堅”重大計劃,統一指揮,全面推進,全程督導,力度空前,努力開展全面脫貧,使3000多萬群眾得以脫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破解了難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相信,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的時候,我們的基本國情一定會有巨大改善,脫貧的需求和格局自然也會有巨大改善。
“脫貧攻堅”的基本要求
“脫貧攻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實踐,不能就事論事或臨時應對,必須認真學習領會中共十八大以來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重大部署,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脫貧攻堅”之路的過程中,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
脫貧要在總體布局中開展。中共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是“五位一體”。所謂“五位”,表面上看是工作內容的分類,比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的任務、機構和法規等。實質上是對人類社會現象構成“因素”的歸納,比如,貿易活動中有權力、觀念、人群和自然資源等因素的作用。人類社會現象是諸多因素構成的綜合體,各因素有特定的內容和變化機制,猶如政府各部門有專門的分工和規則一樣。諸因素之間相互作用,最終決定了客觀的結果,猶如政府各部門之間的關系決定了行政系統的工作結果。所謂“一體”,就是指人類社會現象的整體性,強調五大因素相互作用、有機統一的關系,不能片面地把它們當作孤立的因素。所謂“一體”,就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目標一致性,強調五大方面建設任務的相互配合,統籌推進,不能片面地把它們當作單一的任務,單兵獨進,甚至是相互排斥。就地區和國家而言,貧困是發展格局不協調、發展機會不平衡的結果。“脫貧攻堅”就要適應人和社會全面發展的規律,破除這種不協調的格局,堅持“五位一體”統籌推進。既要針對經濟或資金問題,還要統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諸多需要。既要強化經濟和社會行政部門的職能,還要發揮黨政系統、社會各方和扶貧對象的作用。不僅要改善特定人或地區的生活水平,更要致力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脫貧要在戰略布局中開展。中共十八大報告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牢牢把握“基本要求”,即“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根本任務、改革開放的必由之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內在要求、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根本原則、促進社會和諧的本質屬性、和平發展的必然選擇、黨的領導核心。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共中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戰略目標,又相繼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任務,形成“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其中,“全面改革開放”是“基本要求”的重申,“全面從嚴治黨”針對“黨的領導核心”,“全面依法治國”則覆蓋各項“基本要求”,尤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人民地位、內在要求、根本原則、本質屬性等直接相關。可以說,“四個全面”是“基本要求”的高度提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在當今的重大任務和課題。按這些要求來說,“脫貧攻堅”必須走改革開放之路,以改革開放的精神和智慧,為解決“脫貧”中長期面臨的難點問題而“攻堅”﹔必須依靠法治建設,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必須加強黨的領導,依賴全面從嚴治黨的成效。
脫貧要在統籌協調中開展。統籌推進“五位一體”,協調推進“四個全面”,就要把兩者有機統一起來。簡要地說,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方面建設,都要完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都要著力推進改革開放,都要著力推進依法治國,都要著力發揮黨的領導作用,這也是“脫貧攻堅”的推進思路。
要把“脫貧攻堅”作為經濟建設的大事。針對個體,要解決其因勞動收益低下而致貧的問題,幫助他們克服在生產技能、生產成本、產品市場等方面的障礙。針對地區,要解決農業生產力或村鎮經濟水平低下的問題,積極探索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趨勢﹔要改進鄉村生產關系,建立和完善法規和公約,更加公正和規范地處置集體經濟中的生產資料和收入分配,維護村民經濟權益和勞動積極性,體現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原則﹔要發揮黨組織在領導鄉村生產發展、維護村民勞動權益、帶領村民致富過程中的作用。
要把“脫貧攻堅”作為政治建設的大事。針對個體,要解決其因勞動或分配權利缺失而致貧的問題,幫助他們維權和提高維權能力,實現權利主體地位。針對地區,要解決村民主體作用不足的問題,深化鄉村管理改革,維護村民反映訴求、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的權利﹔要增強地方人大和人大代表對民生事項的決定作用,改進政府與村民的聯系、協商和接受監督的機制﹔黨支部要站在維護村民合法利益的第一線,黨員干部要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密切聯系群眾、關心群眾疾苦。
要把“脫貧攻堅”作為文化建設的大事。針對個體,要解決其致貧的觀念問題,幫助他們增強主體意識,樹立自尊、自強、自立的精神。針對地區,要解決公共文化和教育不足的問題,改革農村文化、教育的管理和服務體制機制,加大農村文化和教育投入,使鄉村依法平等擁有文化、教育資源和活動機會,增強村民組織自我教育的能力﹔要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消除陳舊風俗的影響,改良鄉村生活態度、社區傳統和人際關系,樹立法治、改革、開放、創新、公益、互助等精神﹔黨員干部要以身作則,以良好的利益觀、人生觀和生活作風,體現先進模范作用。
要把“脫貧攻堅”作為社會建設的大事。針對個體,要幫助其改善致貧的家庭因素和人際關系。針對地區,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保証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和效益﹔要大力推進社會管理改革,大力培育鄉村社會組織,推進鄉村法治社會建設,促進村民自主平等地發展﹔要加強鄉村黨組織對當地社會建設的領導,引導和幫助社會組織發揮自治作用。
要把“脫貧攻堅”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大事。解決鄉村因生產和生活自然資源缺乏而致貧的問題﹔要改革鄉村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協調經濟發展和自然資源保護的關系,發揮鄉村公約和法治的作用﹔黨員干部在保護農村環境中要發揮示范帶頭作用。
總之,“脫貧攻堅”既要關照個體,通過精准識別和精准幫扶,實現精准脫貧,又要致力於消除社會性的致貧因素,最大程度地減少連片貧困的地區和貧困人口。這就必須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大局來“攻堅”,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進程中來“脫貧”。
(作者為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常務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