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個美國人,但是他熱愛上了中國人民,熱愛上了中國﹔
他是一個美國人,但是他娶了中國女人為妻,把家安在中國﹔
他是一個美國人,但是他卻取了個中國名字,加入中國國籍﹔
他是一個美國人,但是他始終忠於革命事業,畢生忠於中國﹔
他是一個美國人,他的名字叫馬海德。
延安的“萬能博士”還是一個“沒有頭銜的外交家”
在延安,馬海德成了有名的“萬能博士”,從毛澤東到普通百姓,都喜歡找他看病。
馬海德原名喬治·海德姆。1933年11月,23歲的海德姆來到中國上海,那時他剛剛從瑞士日內瓦醫學院畢業並取得博士學位。作為一個美籍黎巴嫩人,海德姆1910年出生於有“水牛城”之稱的紐約州布法羅市。這個鋼鐵工人家庭出身的美國青年,也是一個苦命的孩子,其父在處境艱難的情況下被迫背井離鄉來到美國。1928年,海德姆實現了他的理想考上了醫院學,接著他靠勤工儉學和獎學金得到了繼續深造的機會。1933年博士畢業這年,他知道了被西方人譏笑為“東亞病夫”的中國,在那裡有無數的貧窮百姓得不到治療,於是他懷著少年的夢想開始了中國之行。1936年,在宋慶齡的幫助下,與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一起來到中國革命的聖地——陝北延安,並留在在了那裡一同參加了中國革命。
因為醫療條件差,馬海德走到哪裡,哪裡就成了門診部——營地裡、校園裡、廣場上、大樹下,都能看到頭戴八角帽、身穿灰軍裝、肩背藥箱、腰扎皮帶、腳打綁腿、脖子上挂著聽診器的馬海德。他和紅軍戰士們一起翻山越嶺、涉水過河,吃小米,嚼窩窩頭,睡滿是跳蚤的土炕,奮不顧身,毫無怨言。
一次,有一位戰士在行軍時不幸被毒蛇咬傷,馬海德知道后,就毫不猶豫地先用嘴將傷口裡的毒液吸出。獲救的戰士感動得熱淚盈眶地說:“馬大夫,是你給我撿回了這條命,你真是我的救命恩人啊!是我們紅軍的貼心人啊!”
還有一次,一位孕婦在山坡上暈倒了,馬海德聞訊后立即趕來,將孕婦進行救治后送往醫院,一連幾夜不休息照料護理,終於讓孕婦平安生產。后來,這個婦女還讓自己的孩子拜馬海德作“干爹”。
鄧穎超因在長征途中患上了肺結核病,蘇區沒有抗結核的藥物,營養又跟不上。馬海德就利用陝北日照多的特點,讓鄧穎超進行“日光浴”,緩解了病情。
馬海德一邊以其精湛的醫術、忘我救死扶傷的精神進行醫療救死扶傷的工作,一邊抓緊學習漢語。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他不僅學會了中國的普通話,還會講流利的陝北方言,甚至還學會了信天游等一些陝北民歌。
在中國革命最艱難道歲月裡,馬海德以其無私的品格和忘我的精神贏得了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的信任。1937年2月10日,馬海德經吳亮平和張浩的介紹,光榮地成為中共黨員。在印著鮮紅的黨旗下,馬海德庄嚴地舉起握拳的右手宣誓:“我要不惜犧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加入中國共產黨后,馬海德更加有了一種責任感,他說:“從此我能夠以主人翁的身份,而不是作為一個客人置身於這場偉大的解放事業之中,我感到了極大的愉快和幸福。”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后,馬海德穿上八路軍的軍裝,隨朱德總司令率領的八路軍總部東渡黃河,挺進華北,在山西五台山開展戰地醫療衛生工作。1937年底,馬海德又奉命調回延安籌建八路軍軍醫院。在延安,馬海德和八路軍戰士及邊區群眾一起勞動,自己動手在山坡上挖出一排排的窯洞,打土胚,夯地基,延安有了第一個能夠收容三百多名傷病員的正規軍隊醫院。1939年為紀念白求恩,這所醫院由中央決定改名為“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以此為總醫院,幾年中,在馬海德的指導下,先后建立了8所中心醫院,24所分院,形成總計約11800張病床的抗日根據地醫療網。1939年9月,他還致信美國紐約《今日中國》主編邁克斯·格蘭尼奇,緊急呼吁國際向八路軍提供醫療援助。同時去年他向八路軍領導建議在延安籌建八路軍制藥廠的建議得到中央批准,元旦這天正式開工生產,在研制西藥的同時,採用了中藥傳統的制藥辦法,積極利用邊區的資源,探索中西藥結合的辦法,緩解了邊區醫藥不足的困難。
作為中央軍委衛生部的顧問,馬海德不僅是中央領導的保健醫生,而且還擔任了中央外事組的顧問,成了一位出色的社會活動家。他還經常被部隊邀請去作報告,大大提高了部隊的士氣。1938年春天,他作為八路軍的代表,陪同加拿大著名外科醫生白求恩率領的加美援華醫療隊前往抗日前線,作向導、當助手和翻譯﹔1939年,他又參與接待了愛德華、巴蘇華和柯棣華組成的印度醫生援華醫療隊、德國醫生漢斯·米勒和著名記者史沫特萊、海倫·斯諾、貝特蘭以及美國海軍陸戰隊情報官卡爾遜,馬海德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向他們介紹中共抗日根據地的狀況以及方針、政策﹔1944年,他又作為中共的代表,參與接待了美軍觀察組,宣傳中共抗戰主張和對美政策﹔1946年,他作為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團的醫療顧問到國統區執行任務,同時奉周恩來的指示以“解放區救濟總署顧問”的身份,配合中共代表向世界揭露國民黨反動派企圖打內戰炸毀黃河大堤的陰謀﹔還及時將向宋慶齡報告了國民黨貪官污吏將大量的救濟物資中飽私囊的事實,國民黨的丑行暴露以后在國際引起強烈反響,聯合國六百多名工作人員聯名向國民黨提出了抗議。因此馬海德贏得了一個“沒有頭銜的外交家”的美譽。
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裡,艱難困苦的生活沒有讓這個美國年輕人退卻,硝煙彌漫的危險業沒有讓這個美國年輕人止步,他始終以自己旺盛的斗志站在正義的道路上,與中國人民一起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貢獻著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在這裡,他和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張聞天、王稼祥等中共領導人結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馬海德曾在一篇回憶文章中說:“我是在他們的影響下成長起來的。”
毛澤東中南海設家宴:“原來你是中國女婿,現在你是完全的中國人了!”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了。但這天對馬海德來說,比任何中國共產黨人都多了一份喜悅和激動——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申請在這一天批准了,周恩來總理親筆簽名的中國國籍証書,使馬海德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外國血統的中國公民。他說:“我們投身革命,就是盼望著勝利的這一天,而這一天的到來得比預想的還要快。”
據周蘇菲回憶,馬海德“在延安時候就想要加入中國籍,周總理就答應了他,說等解放以后、全中國解放以后,我第一個批准你。總理說話算數。1949年10月1日,馬海德真的是第一個外國人加入中國國籍的,有一個証書,就是一號令”。
馬海德取得中國國籍后無比興奮,把這個“一號令”國籍証書好好地收起來。但凡出門,他就把它時刻帶在身上。因為那個年代外國人在中國生活,離開北京到別的地方,比如坐火車住宿啊什麼的是挺不方便的。但馬海德有了這個“一號令”就很方便了。但長得像外國人呀,人們總是要問這問那的,馬海德就說:“我是新疆人。”
1949年10月1日那天,馬海德是以中國公民的身份邀請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開國大典的。幾天后,毛澤東特別請馬海德、周蘇菲和兒子周幼馬一家人來到中南海,設家宴招待他們。席間,毛澤東高興地舉杯祝賀馬海德說:“祝賀你啊!原來你算是我們中國的女婿,現在你入籍了,就是完全的中國人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