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海內與海外》
柏林租房記(外一章)
2018年06月22日11:24  來源:中國僑聯

女兒在德國萊比錫大學預科學習完后,考上了慕尼黑工大、慕尼黑大學和漢堡大學等10所大學,她說,“那有什麼,報的學校多,肯定考上的多”。綜合各種因素,選擇了柏林自由大學。這個學校的前身是柏林大學,為柏林最古老的大學,培養了29位諾貝爾獎得主。愛因斯坦、黑格爾、叔本華均曾在此執教﹔馬克思、恩格斯、費爾巴哈、海涅、俾斯麥、舒曼等諸多名家都曾在這裡就學。二戰后,柏林大學分裂為東德的柏林洪堡大學和西德的柏林自由大學。

但是,這個學校的學生宿舍卻不夠用,在學校排上租房隊后,還得在社會上租房過渡一段時間。

女兒在萊比錫大學住的是學校單人公寓,包括一個衛生間,共19平方米,每月250歐(約合人民幣1900元)。那麼,考慮柏林的物價水平還有社會上的房子要貴一些,租一個月三四百歐的房子應該還是可以的吧?

結果,女兒自8月24日開始,從睜眼到閉眼,天天泡在電腦上,找房源、分析房子是否合適、發郵件、打電話、等待。直到9月3日,才簽下合同算是租到了房子,耗時11天。

我們發現,350至400歐一月的房子,多不靠譜。

有“一女三嫁”型的。要集齊了三個房客一塊去看房,看完房房東再決定。對房東來說,既可以讓三人競爭,保証能租個好價,也可以從中選人。

有“居心叵測”型的。有一男房東,明明知道要租房的是住在外地的女孩,卻偏偏把看房時間定在晚上9點﹔還有一個三人合租的公寓,指明要一名20至28歲女性,最后經過仔細地旁敲側擊詢問,才弄清有兩男已經入住﹔也有明確招女同性戀的。

有“挑三揀四”型的。有一中國原籍號稱藝術家的女房東,已經與其男友入住,要招一名女性,但是條件是要看完房后她再決定。難道這是像女主人找保姆一樣,要選丑的嗎?

還有“不開合同”型的。估計一是房東可以逃稅,二是可以隨時給房客漲價。但是作為外國學生,如果沒有租房合同,是無法在柏林市政廳辦理住房登記的,那麼將來要續簽証的時間,就會成為一個問題。

所以,上述種種奇葩情況都無法成交。

無奈之下,隻好提高價格,擴大選擇租房的距離。

有一個男的,在租房信息裡居然留了電話,是給他母親的房子招租。房子是一座獨立小樓中的一間,28平方米。而衛生間、廚房則需與房東和另一女房客合用。一月520歐(約合人民幣4000元),女房東60多歲,另一個房客40多歲,據說是搞體育的。在電話裡,男的說,隻要看上房子,他媽又同意,應該就沒有問題了。

雖然這座房子離學校有40分鐘車程的距離,但這裡是別墅區,附近沒有難民營,三名女性居住,環境還算安全。而且已經忙了10來天,我們還要到瑞士等國出游,女兒也就不管房東還要挑人的尊嚴問題,決定去看看房子。女兒按約跑了一趟柏林,房子的問題終於有了眉目。

是自己坐大巴搬家還是讓搬家公司搬?價格核下來自己搬著更貴,但卻要快得多,能在我們回國以前幫女兒安頓好。而且在國外留學做飯少不了盆盆罐罐、鍋碗瓢勺,一個女孩子收拾起這些東西來也夠嗆。所以,我們在離開德國的前三天,鄉巴佬進城一樣,每人拖個旅行箱,再背著一個大旅行包,外加手裡提著烤箱等物,跑了一趟柏林。剩下雜物,讓女兒裝在一個超大紙箱裡郵寄,至此,房子的事才終於塵埃落定了。

說起租房,女兒在德國的中國同學大都有過奇遇。有一女生,在馬堡市租房,350歐一月,住了幾天后感覺氛圍不對,才知道原來是住在了葬禮中心對面!嚇得急忙把房子預租了出去,但是自己又根本租不到類似價格的房子,隻好又違約不轉租了,結果換回一頓臭罵。還有一女生,應約從萊比錫到馬堡看房,發現從學校到住地必須經過一個墓地,隻好放棄。拿著手提電腦趕緊在網上找房,終於看上一個房子,想著考慮一下呢,可再一看,怎麼沒了!已經租出!氣得她在回萊比錫的火車站裡哭了起來。

在租房過程中最重要的發現,是德國人在個人隱私保護方面可能比較完善,但同時,人際交流卻遠不如我們中國人開放快捷,租房公司或者房東在網上通常不留電話,更沒有微信,一般隻用郵件聯系。女兒查了不知多少房源,發了有百多封郵件,可回復的不足10個,而且都是在3、4天以后才有動靜。這種信息交流的速度和方式,真能令人崩潰。

租賃小花園

在德國乘火車或大巴,常常會見到由一座座小花園集合起來綠化區域,每一個小花園都有自己的格局,基本上都有一個十幾平方米的小房子,植物、布局各具特色。見得多了,疑問就來了:“這是什麼?”

后來,在萊比錫大學我們的租住地附近,也發現了這樣一個去處,對公眾有開放時間,我們去了好幾次。

原來,這是政府出租給市民的小花園。這個花園近似長方形,有外圍牆,有的地方是鏤空花牆,可以看見裡面﹔有的地方則以樹木花草為牆。在區域的南、北兩側,分別有一個小門可以進人。門上標有開放時間和參觀注意事項。

進入門裡會發現,公共過道的兩邊,小花園排列整齊,每個小花園約200平米。這個花園區域有多排、總計240多個小花園組成,每一個小花園都有一個門牌號碼。

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德國“城會玩”休閑方式,最早被叫做窮人花園,現在稱為小花園。在城市裡住樓房、自家沒有花園的人,往往會租賃這樣一片小園子,開辟一個暫時屬於自己的“開心農場”,種些花草果蔬,體驗耕耘的樂趣,品嘗收獲的喜悅。

小花園的故事得從19世紀初講起。當時工業快速發展,大批人口從鄉鎮遷居到城市。由於收入低微,貧困問題嚴重。為了保証兒童的健康及必要的活動場所,萊比錫大學的博士、醫生施雷貝爾提議,劃出一片區域設立小面積的花園,將它們分給窮人耕種,這就是窮人花園的來歷。現在,小花園不再是窮人維持生存的途徑,而是市民享受生活的一種方式了。

我們在萊比錫的小花園中徜徉。聞著花香,聽著蜂鳴,看著國內不常見的異地花卉,驚異於一對老夫婦穿著泳衣在花園中勞作,與打理園子的女主人用雙方都蹩腳的英語困難地交流。我們發現,德國人很愛國,有的園子裡還挂著黑、紅、金三色的德國國旗。

居民們時常會在周末帶著家人前往自家的小花園打理、休閑﹔而一個個小花園聚集起來,儼然城市中的一片綠洲。

德國人管理小花園可不是“摸著石頭過河”。為此專門成立有小花園協會或者聯合會等,有會章,規定很詳細:申報人要符合一定的條件﹔要繳納租金和會費,比如柏林小花園租金一年每平方米0.36歐(合人民幣2.7元),會費每年500歐(合人民幣3750元)﹔種植物不得出售獲利,但收獲歸承租人﹔花園土地上建筑物面積有限制﹔如果有貓,主人在時才能放出﹔不能在此繁殖兔子……為了管理好小花園,地方法院、行政法院甚至聯邦憲法都有相關條文,規范花園的租賃和使用。

德國的小花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人們詩意棲居的需求,孩子們親近植物和土地有了更多的機會,老人也容易在園子中找到歸屬,勞作中密切的人際交流,可緩解老齡化帶來的孤獨感。特別是,在不需要政府花錢的情況下,一些公共屬地不但得到了綠化,也發揮了更多的公益效能,並成為城市花園系統中的一個重要補充。因而,小花園租賃方式已經流行到了歐洲的許多國家,對我們是否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呢?(文 / 王 蘭)


(責編:秦華)
X